初学者怎么走出写作的坑
(鉴于以名著举例子,大家可能还是无感,因此换成身边的例子,会更亲切些。)
初学写作者怎样尽快走出坑,而不是长年累月原地踏步,有很多书,很多讲座说到这个问题,可是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你知道,我不知道。
举例:
小美,最不爱读那些感人的故事了,尤其是人多的情况下。
这是我学生写的,她不知道用描写开头,只是习惯性地用叙述开头,始终如此,尽管上了很多培训班。
我改为:
一则故事跳进小美的眼里:《爱一个人好难》,配图是一只胖胖的小猪,有意思。小美不由得凑上去看,一口气看完,心里觉得有些难受。
初学写作者,甚至是老写手,应尽量脱离写网络环境,比如微信对话。这样抓不住,因为网络环境不提供深刻的感受,应该写一些过去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这就是意象。由意象再到人,一下子写人,就不知道从哪里写起。从事情写起,更是遥远了,是不会有表现力的。故事的人物换任何名字都可以,也就是说人是死的,怎么可能好呢?
写作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写心理,只是一个劲儿说“她想起”“他暗忖”,手法很浅显僵硬。其实心理就是直接切入,比如“内心独白”或者“意识流”
我学生写的:
——这个客厅其实是一个隔断,被一面巨大的磨砂玻璃分成了两半,玻璃上有扇门。我刚才在这半边被隔开的空间里相亲时,有一个女孩子一直在玻璃后跳舞。我看着玻璃上的光影,坐在了地板上,正对着那扇门。
我建议 :
——一个女孩子跳动的影子映在玻璃上,她在干什么,跳舞?客厅被一面巨大的磨砂玻璃分成两半,有一扇门,她不属于我,我坐在皮沙发里动弹不得。
这就是内心独白,并不难。
她又写道:
——她会一直跳下去,我现在已经坐在门前了。我知道,在明天,我会站起来,推开这扇门,看向她的目光一如看向我自己。她注意到了我的存在,停下了她心中的音乐,以好奇探索的目光问询我。我会对她说:“你的舞姿很美,我能认识一下你吗?”她也以极认真的目光回应我,兴许还会俏皮一笑:“好啊!”
我建议:
——你的舞姿很美,我能认识一下你吗?她的目光很严肃,突然俏皮一笑:“好啊!”我坐门前,天关上了大门。天堂的门是窄的,容得下一头骆驼。雨水打在廊柱上,洇湿了信纸,一个箭头串起两个红心。五块钱一串,十块钱两串。
这就是意识流手法,意识很跳跃,浮想联翩。大作家的本事也是学来的,你为何不学呢?
这些技巧是阅读中吸收的,我们阅读名著不能光看热闹,名著是给我们借鉴的,用熟练了就是自己的。很多人总说读名著要细嚼慢咽,结果依然是不会用,因为他咀嚼的是蛋白质,并没有想着我是不是也能制造这样的效果,什么情况下制造,好在什么地方,分寸如何掌握。
初学者有的可以三天上一个台阶,有的一年甚至更长才行,差别不在于天分,而在于每一次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想着为的是掌握,而不是摘抄,假装很认真,其实没有认真,阅读是练笔,并非仅仅是阅读(如果是我,会简单化写,而大作家是这样写的,阅读时候始终这样想,就是练笔)。而写任何东西都是实战,不是凑数字凑日更,初学者往往当成了练笔,这就错位了,永远慢好几拍。要知道二十岁成名的作家并不罕见,年纪并非大了就会好,原地踏步六十岁也不会好。
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