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讲到,吕相在秦国的朝堂上公开向秦桓公宣读了一篇绝交书,一纸千古檄文,历数了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代君主屡次背盟,挑起战争的罪状,隆重向秦国宣战。
虽说吕相此行的目的是来向秦国宣战,断绝友好关系的,但吕相这人颇有韬略,他的这篇檄文没有一上来就锋芒毕露,直指秦国的罪状,而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他首先概括了秦晋两国曾经的蜜月期,秦晋两国是世代友好的姻亲联邦,而秦国在晋国内乱时也确实帮了不少忙,尤其是曾经帮助惠公、文公两位君王即位,这是秦国之德。
但是,吕相话锋一转,又说秦穆公“不能成大勋”,言外之意,虽然你帮助惠公即位,但却又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后来你们秦国之所以帮助文公即位,不过是因为内心愧疚,感到后悔了。这虽是秦穆公的功劳,但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后来我们文公即位后,已经报答秦国过去的恩德了,可以说到此为止,我们互不相欠。
在这篇檄文中,吕相关于秦国之德的概述寥寥数语,然而提到晋国之德时,不仅无中生有,而且夸大其词,用了大量的篇幅为晋国歌功颂德。
吕相在文章中大肆渲染晋国的功德,可谓是无不尽其所能,他黑白颠倒,添油加醋,其目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显而易见,吕相的目的就是要激怒秦国,混淆视听,打好宣传战。
檄文,无关乎正义与否,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虚张声势等等情况经常出现。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
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原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
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
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
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
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这段主要说的是“崤之战”,之前我们讲过,当年,晋文公刚去世的时候,秦穆公趁着晋国内政不稳,便发动大军偷袭郑国,目的是为以后向中原扩展做准备。
但秦穆公的这个计划却失败了,为了不空手而归,秦国顺路灭了晋国的附属国,滑国。
之后,秦军在穿过崤山的时候,遭到了晋军的伏击,崤之战就此爆发。
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最彻底的歼灭战,晋军下手非常狠辣,此战异常惨烈,秦军2万男儿全军覆没。
然而,这场战争,在吕相的嘴里,却完全变了味道。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
这句话说得,显得晋国十分的委屈和无可奈何,似乎发生崤之战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崤之战,明明是秦国损失惨重,受委屈的应该是秦国,而吕相却在这强行洗白,为自己找了个无懈可击的理由,从而掩盖事实的真相。
听完吕相的这番辩驳,对于不明所以的人看来,那一定是晋国委屈求全,不得已而为之,而秦国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秦军的全军覆没,在吕相这里却说成了正当防卫,得了便宜还卖乖,同时还能获得其他诸侯的同情和支持,不得不说,高人哪!
“崤之战”对于秦军的打击是极大的,秦穆公东出的愿望暂时搁置,因为晋国是不会给他挺进中原的机会的。
于秦穆公而言,接下来的目的就是不能让晋国继续做大。当时,晋楚两国正处于争霸的白热期,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秦国转头就与找楚国结盟了。
至此,秦晋就算彻底决裂了。
我们纵观吕相这篇文章的层次感,最初说秦晋之好、秦之德的时候,平淡而简约,只有廖廖数语。
说晋之德的时候,略有曲意,言辞变得华丽,开始黑白颠倒,混淆视听,到了说崤之战这一段,吕相则开始摆出审判的模样,将秦置于被告的地位,开始数落秦的不是,感情和气势瞬间高昂了起来 。
“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而这种高昂主要体现在排比句的应用上,我们知道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能极大的增强气势。
虽然这段有些夸大其词,但读起来淋漓酣畅,洋洋洒洒,而吕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痛批几代秦国国君的不是。
那么,吕相又是怎么说的呢?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