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夏事(4)

作者: 春之原野 | 来源:发表于2023-10-29 15:29 被阅读0次
老家云树

快到晚上7点半了,乡村的夜色才慢慢暗了下来。

“邓妈,晚饭吃了吧?快准备捡肉知了哟!”院子外,传来本家兄弟小海的声音。

母亲刚回应了他,他就全副武装地到了门口。只见他头戴探罩灯,腰间用绳子挎着三个塑料瓶,手持一个竹杆,还带着一把夹钳,颇有武将出征的味道。

我问,为何这般“武装”自己。小海解释,一个瓶子装有水,是装肉知了的;一个瓶子是捡知了壳的,一个瓶子是装蜈蚣的。竹杆是防止晚上碰到蛇之类的,而夹钳是用来夹蜈蚣的。

我有些诧异。捡个肉知了,弄得这么夸张?

母亲说,现在乡下,有蛇、蜈蚣、黄鼠狼这些小动物,晚上出门在外,还是要小心为好。

肉知了,是蝉在脱壳前的幼虫,夜晚从土里爬出来,爬到树上脱壳成蝉。捡肉知了,是乡下夏天夜晚一道风景。

因为市场有所需,乡亲们就会去做,赚点小钱。据了解,每个肉知了,有商贩到乡间来收,价格一直在变化,每天不一样。起初卖到0.9元一个,后来又卖到0.88元一个。

前天早上,母亲卖给商贩先一天晚上捡的51个肉知了,按0.88元/个结算,卖了45元。后来商贩到集市上,卖给外调的价格又上升了。他又专门跑到村里来,按0.9元/个给母亲补了0.02元/个的差价,总共1块钱。

我很惊讶,这个商贩为了1元钱,还专门跑到村里来补给母亲。

母亲笑着说:“来村里收肉知了的商贩有几个。他这个商贩按八角八的价格收了,若街上的价格涨了,他不补给我们,怕我们知道了实情,就不会再卖给他了。”

虽然补的价钱不多,只有1元钱,但这个商贩诚信的态度,还是让人赞许的。当然,这也是他做小生意的经营之道。

以母亲这次捡肉知了为例,我算了一下账。母亲一晚上在台子上的树林间来回穿行,时间总共加起来,应该有两个小时,总共拾肉知了50多个,卖了46元钱。

应该说,这笔账算起来,是不划算的。何况母亲已80岁高龄了,万一不小心滑倒摔倒,那就得不偿失了。再说,父母平时也不缺这点钱花。哥姐们曾多次劝告母亲不要去捡肉知了。

可母亲说:“自己走路实沉点,又不急着赶着,不会摔倒的;再说,你还能动,就窝在家里,自己家门前的肉知了不捡,让人家来捡,人家会‘日结’(方言语,即说三道四之意)的。”

我也劝了母亲,也给母亲算了账,可这都无效。母亲还是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每天晚上一到时间就出门,打着手电筒,拿起那个小塑料瓶,到树林间去捡肉知了。

这不,小海一来“吆喝”,母亲便也拿着家伙什出了门。我有点担心母亲,便拿着手机当手电筒跟在母亲身后。

母亲见我也出来了,便跟我说:“你到前面园子里去看看,我到后面屋边林子里去捡。”

堰塘前面,本是几户乡亲的自留地,是作菜园用的;后来都种上了树,现已成了一片小树林。林间已有灯光晃动,是有人已在林间穿行了,在逐树“检查”,把爬上树身的肉知了捡到自己的塑料瓶里。

为了捡到肉知了,有人发明创造了“阻拦神器”,即用封口胶纸,在每棵树身上,约离地面1米高的位置,缠上几圈封口胶纸。这种胶纸是光滑的,肉知了从地面爬向树身上,到此位置,再也爬不上去了,只能围绕在胶纸下方的树身上,向左向右爬行。这样,人一过来,很简便就捡到了肉知了。

为了让肉知了不脱壳变成蝉,有人发明创造了“水浸法”,即把捡到的肉知了放到装有水的塑料瓶里,到家后把所有肉知了全放在一个装水的盆子里盖住。有水浸住,肉知了不会死,仿佛休眠状态,到第二天早上卖给商贩时,肉知了还是活的。

这两种方法很实用,被效仿和扩散,足见其通用效果大,受到人们欢迎。

我用手机灯光探照树身,果真在几棵树的缠胶纸处,捡到了几个肉知了。因为没有带塑料瓶,我就把它们抓在手里。它们在手里乱动,扰得手也不好紧握。

我返回,想把它们放到家里的盆里。门口碰到母亲,我把这几个肉知了放到母亲拿的塑料瓶里。

母亲说:“后面树上有一条蜈蚣,我回来拿个钳子去夹。”

“有蜈蚣?”我有些好奇,随母亲去看。

一棵榆树上,一条蜈蚣正爬在树皮的裂缝里。灯光照上去,它一动不动。母亲用钳子一下子夹住了蜈蚣的头,放进了另一个空的塑料瓶中。

这条蜈蚣约有10多厘米长。母亲说,它可以卖到两块钱。

我纳闷蜈蚣怎么会爬到树身上。母亲说:“它晚上出来找吃的。它也吃爬在树上的肉知了。”

母亲说的“蜈蚣吃肉知了”,在我返回到园子时,得到了验证。

我的手机灯光照在园子的一根木式篱笆柱上,只见一条小蜈蚣正咬着一个肉知了的头,正准备往下爬。灯光一照,蜈蚣不动了。

我没带钳子,也没有任何工具,我想捡一根小树条。没想到,趁着灯光晃动,蜈蚣和肉知了一下子掉到地上,蜈蚣放下肉知了,慌忙爬跑了。

可惜,这个肉知了已经被咬死了。

“哎哟,我打搅了蜈蚣的美食!”我跟走过来的母亲说。

母亲扒了扒这个肉知了,确定它是死了:“明天给鸡子吃!肉知了死了可不能卖给人家哟。”

肉知了都被卖到外地去做成食物了,死了的肉知了可不能当成活的卖!母亲是懂这个道理的。

......

林间的灯光还在不断地晃动,人们还在林间穿行......

从7月中旬以来,每天晚上的7点半天擦黑,到晚上9点多,乡村的夜晚都这样,人们“收获”着肉知了。只是起初捡得多,后来越来越少,直到没有。

如此许多年后,会不会有一年的夏天听不到蝉声了呢?

树身胶纸挡住肉知了路

相关文章

  • 老屋‖4

    不再去想父辈说起他们当时的心酸,种种迹象可以理会,我更多时候,是对着我一张幼时的照片久久发呆,时不时的还会楞笑两...

  • 老屋二三事

    每隔几年,我都要重写一遍“老屋”这个题材,老屋是我爷爷奶奶的家。按说,我应该对临浦戴家桥头的家更有感情才对,但这么...

  • 老屋诡事

    我在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他和爸爸那两代人的故事,故事或给人惊喜,或惊悚,或让人感到惋惜。其中我最喜欢听那种怪异且又...

  • 老屋诡事

    2018年10月25日 一 雨下得很大。 我原打算下午等到两三点的时候就往城里赶,能在夜幕以前到家,赶上妻子做的晚...

  • 【年少事】老屋

    老屋 文/茯芝苓 我再次回到老家、再次站在昔日生活的房子跟前时是我离开家乡的多年以后。 回来后,我住在二叔家。在这...

  • 老爹与老屋

    老家的老屋,紧邻国道,每日汽笛喧嚣,成了习以为常的交响乐曲。老屋座北朝南。老屋冬暖夏凉,屋前庭院有好多瓜果树木,春...

  • 老屋

    如今的高楼鳞次栉比,你还记得儿时居住的老屋吗? 老屋已随着岁月老去,残留在儿时的记忆中。老屋冬暖夏凉吗?我已记不清...

  • 太阳花下的老屋

    夏瑜斐 矮矮的土墙 半围着老屋 老屋的木门 黑黑的发白 老屋的檐下 一串火红的辣椒 一个个金黄的玉米 门口的木墩上...

  • 那棵梧桐树下的老屋(四)

    聊聊老屋的四季 老屋虽然是土筑屋,但是四季分明。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先天优势。 最早唤醒老...

  • 老屋

    十岁前,我一直住在老屋里。老屋坐北朝南,东西长八米,南北宽四米,土墙瓦顶,冬暖夏凉。老屋是祖父与父亲分家时,建的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屋夏事(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tv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