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米拉阅读的书目是《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本书重新解读改变习惯的本质,打破了人们对于改变习惯的固有认识,将这一般人看来极其痛苦的过程,解读为一种类似于骑车的"技能",传达出"成败的决定因素不在意志力,而在于方法和训练"的理念。改变习惯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改变习惯最终成败的时间段--"最初30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4181/f3f8ccb1dc0b3860.png)
作者斯科特·扬Scott H.Young,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三分钟热度”的人,喜欢立Flag,在做计划之前兴高采烈,但是往往坚持不了两三天就直接放弃了。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经过自主意识的计划和安排的,好像伐木工人,在同样时间里,带一把钝斧子和一把锋利的斧子去伐木,最终出来的成绩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伐木之前,宁可花一个小时去磨斧子,也不要带着钝斧子上路,白耽误砍柴的功。
一个人成功改变习惯,只是因为他在开始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即使往往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最初的30日安就好比伐木工在砍树之前磨斧刃的那一个小时。相比于几个月甚至几年,这30天也许看似无足轻重,但事实上,它直接决定着成败。是否能把一个习惯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看最初30天能够坚持有效。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4181/c702904f2477945f.jpg)
在开始30天计划之前,需要执行好详细的计划安排,一次“30天计划”最好只坚持一个习惯。超过一个习惯,你很有可能哪个都坚持不到最后。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简洁性:可以将“30天计划”分为两个部分:承诺和建议。“承诺”部分是核心,明确写出我必须每天坚持的习惯,一旦没有坚持则需从头开始。“建议”是我认为可能有助于坚持习惯的相关事项,但并非必须做到。僵化的习惯太难实现。“30天计划”最好只坚持一个习惯。
灵活性:需要斟酌好计划中所需要遵守的规定,也要让他们具有最灵活的适用度。
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实现筹划,将可预测的事件(假期、工作等)纳入“30天计划”考虑范围内。
磨刀不耽误砍柴的工,磨好刀以后就要开始自己的伐木计划——30天计划和训练了。所谓30天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全速起跑期:前3天;在此期间,计划执行起来既阻力巨大,又动力十足。
疲惫放缓期:第4—10天;(1)你可能在“全速起跑期”已经过早地把精力和干劲消耗殆尽了;(2)你选择的任务对你来说可能太难了,无法一气呵成。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建议你将任务分成几小块,每小块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然后通过多个“30天计划”来完成。
过渡期:第10—20天;习惯变得容易,人也容易忘记去坚持。因此,你需要建立一些机制,时刻提醒自己执行计划,否则一旦阻力减弱,你便会开始放松警惕。
颠簸期:第二周、第三周期间某处;因为这个阶段是你最脆弱的时候,很容易放松警惕,问题和阻碍便在此事乘虚而入。
稳定期:第四周;此阶段的隐患只有一个:如果你的习惯在最后这周失败,那么你可能要推翻一切,从头再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4181/83e4f1132afec7e5.png)
米拉在看这本书之前,自己也在有意识的坚持培养一个习惯——每日读道德经,这是一个社群发起的活动,每月满勤的情况下会有奖励。对于之前没有读过道德经的我来说,读起来非常的新鲜,而且里面有几个好友的带动,加上每月颁布的奖品奖励,一开始就坚持阅读了10多天,后来因为那段时间工作比较忙碌,晚上时间基本上用来加班了,读道德经就开始变得断断续续。
直到上个月的8号开始,我给自己立了flag,要求坚持21天读道德经,因为之前接触的习惯养成记的最好时间段是21天。直到今天,已经完成了连续打卡27天,导致现在如果每天不读道德经的话,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一点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4181/8dcbc271417f5008.jpg)
在做这个习惯时,也有遇到一些事情,有时候忙碌的时候会忘记,所以每天给自己在晚上23:00之前设立了一个闹钟,在24:00之前必须完成打卡。加上读道德经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少,通过有意识的计划和控制,已经养成了每日养成的计划。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想慢慢变成更好,可以从这些微小的事情开始出发,攻破一个个美好计划养成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