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看过这本书。
知道在连岳的“一句日历”看到王小波的一句名言,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话是在《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提到的,里面谈到关于艾滋病的传播。
本书189页,不长不短,但破了我看书的新纪录,整整三天,用时8个小时就看完了一本书。中间肯定有一堆生活,工作的事。
但对于这本书我是逮到时间就赶紧看,吃饭也看,孩子学游泳我也在看。
可见书中有趣。
一开头就谈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没想到真的描写猪,而我们家刚看完《夏洛的网》发现里面很多的细节,
“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而过,他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
《夏洛的网》小猪威尔伯,为了并不像被变成烟熏肉,也是这么挑战自己的。这个画面从电影就显示出来了。
我看完就跟柔柔谈,谈到这只猪学会了汽笛叫,那时候作者是知青下山,中午要鸣一次汽笛作为下班的信号,而猪就学汽笛叫,导致工作都以为下班了。
这画面让我想起了“狼来了”的剧情。
世间千奇百怪,王小波这么有趣的人,真的遇到这只有趣的猪,也说不定。
王小波三观很正的。
《我怎么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他的侄子,考进清华大学,但是要学摇滚,但是王小波奉姐姐的指示,劝导侄子不要学。
侄子甚至以“痛苦是灵感的源泉。”来反驳。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似乎无法辩驳:在舞台上,人们唱的“黄土高波”、“一无所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止中国,外国也是如此,就说音乐吧,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绝唱,据说素材是“俄罗斯民歌“小伊万”,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声。美国女歌星马瑞·瑞凯,以黑人灵歌的风格演唱,这可是当年黑奴们唱的歌.....
照此看来,我外甥决心选择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净化灵魂,达到艺术的高峰,该是正确的了。但我偏说他不正确,因为他是我外甥,我对我姐姐总有个交代,因此我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马瑞·瑞凯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也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热的痛苦才是你的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的源泉。
我外甥是个聪明人,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
虽然我自己并不真的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去搞摇滚,进大公司挣大钱。
《关于幽闭型小说》他谈到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让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他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
王小波说了很多。来了一句:“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我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事,正式多数中国人的苦难。也有些人反倒一定程度就不烦了——他也“熬成了婆”。
我也不喜欢张爱玲。她的书我怎么也翻不下去。原来王小波和我一样。
像我这种,哪有时间去看心烦的书,跑步,写文章,看书,哪一件事不好,非要找苦来烦。
《虚伪与毫不利己》过去我有过这样的人生观,人应该为别人而活着,致力于他人的幸福,不考虑自己的幸福。这是因为人生苦短,仅为自己活着不太有意思。
当时我们都是马克思的信徒,并且坚信应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以为帮助别人比自己享受,不但光荣,而且更幸福。加入人人都像我一样,就没有争权夺利,岂不是天下太平。
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悖论,倘有一天,人人都像我一样高尚,,都以帮助别人为幸福,那么谁来接受别人的帮助组。帮助别人比自己享受幸福,谁乐意放弃更大的幸福,大家毫不利己,都要利人,利归何人?我这就是我发现的礼让悖论。
利己很坏,受人利也难受。例如吃饭,只有人喂,我才能吃,自吃是不好的。我们大家喂来喂去,都是baby sitter.
归根到底一句话,毫不利己必然是包含虚伪,等想通这一点,我也不再持有这样的人生观。
从那时到现在想的都是,希望我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一些美德,为人所称道。
这些话,很像连岳,连岳也是这么提倡的,每个人过好自己,也就没人需要帮助了。每个人照顾好自己,也就没人需要帮助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话。
我过好我自己,我早起,我吃饱,我家孩子也跟着我早起,吃饱,学习,工作。这就足够了。
我也不想去帮助什么轻松筹,有这个钱,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吃好一点,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没想到王小波,20多年前写得文章,现在看,依然受用。
所以他的书,是一看就很难放下去。相逢恨晚。或许是我走着走着,身上自带着这种幽默,所以才能遇见王小波的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