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愁是什么?
余光中说,她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也是一汪浅浅的海峡。
在我的记忆里,乡愁还是夕阳古道旁的挥手,是枯藤老树下的守望,是炊烟萦绕下的村庄,是暮色中晚归的牛羊。
我的乡愁,总离不开冷水塘畔、古驿道旁,那个叫高家台的小村庄。
2、
这是湘西大山深处一个极平常的小寨子。
寨子依山而建,寨下是一坪稻田。冷水塘,宝石一般镶嵌在这片稻田中央。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穿寨而过,顺着它,可以走去很远的地方。
寨子最高处那栋木房,便是我的家。
这是一栋四爿三间的老木房。中间是堂屋,左右为住房。那栋老木房,是我梦中常常回去的地方。
3、
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水泥还是农村的奢侈品。寨子里的路,大都是青石板铺成。寨中的坪场,要么用青石板铺成,要么用黄土夯筑而成。我家堂屋的地面,也是用黄土夯筑而成。
一日,少不更事的我突发奇想,要带着弟弟妹妹在自家堂屋里“种”红薯。
或许是父母亲把红薯看得太紧了,兄妹几个极少能吃到。于是,我一提议,大伙儿便纷纷响应。
趁着父母亲上山劳作的当儿,兄妹四人,一人一把锄头,在堂屋里忙活起来。硬是把那用黄土夯成的、坚实如铁的堂屋,挖出一个个坑来。
然后,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挪开了封堵在地窖口的青石板,把父母亲藏在地窖里的红薯取出,种在挖好的坑里。
大伙儿商量:父母亲把红薯藏在地窖里不让我们吃,我们就自己种,等明年定可长出很多红薯来。
4、
现在看来,这是一出怎样荒诞的闹剧啊!可我们,就是在这一出又一出的闹剧中渐渐成长。
我们在自家堂屋里“种”红薯的闹剧,是在母亲的厉声训斥中结束的。一向严厉的父亲却没有责怪我们,只是独自抽了好一阵闷烟。
没过几日,猪圈里的大肥猪不见,父母亲搬回了一袋袋水泥。我们家,成了寨子里率先拥有水泥地面的家庭之一。尔后放学归来,锅里常常会有蒸好的、又香又软的大红薯。
5、
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自家堂屋里“种”红薯这样的荒诞事,我很少干了,渐渐对读书有了兴趣。可在当时,我的书包里,除了少得可怜的几本课本和作业本,实在连一张像样的纸都找不出来,更别提课外书籍了。
爷爷做木匠的工具箱里,常年藏着几本书。只是这些书爷爷视若珍宝,除他本人偶尔翻看外,外人极少能见到。而箱子,又常年上锁,怎样才能偷看到里面的书呢?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过了一些时日,终于被我这个“偷书贼”逮着机会了,爷爷居然忘记给箱子上锁了。
我偷偷打开箱子,心脏几乎要跳出胸口。箱子分上下两层,上层摆放着凿子、刨子、墨斗、直尺等木工用具;箱子的底层,平平整整地摆放着好几本厚厚的书。有《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还有《七侠五义》和《粉妆楼》等。
6、
我如同打开了宝藏,又兴奋,又紧张。那情形,真无法用言语形容。我拿出《薛刚反唐》,躲在屋后的稻草堆里,翻看了起来。
书已藏了好些年了,书页已经泛黄。可打开书,依旧觉得墨香沁人。我如饥似渴一口气看了100多页,估摸着爷爷快回来了,又偷偷把书放回箱子里。
时隔多年,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合上书时,封面上赫然写着“根据刘林仙先生评书改编”的字样。当时,我就想,这刘林仙,该是多牛的一个人呀,居然能讲出这么精彩的故事。我长大后,一定要做刘林仙这样的人。
老家一角7、
就这样,我偷偷摸摸地终于把《薛刚反唐》看完了,书中有些精彩故事,我居然还能背下来。
晚饭后,我常常把弟弟妹妹召集起来,给他们讲薛刚闹花灯之类的段子。父母亲不晓得我从哪里听来了这么多故事。爷爷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有时会赞许地点点头。
一日,我正在兴致勃勃地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爷爷来了,把《薛刚反唐》递给了我,说:“你的故事,有些地方没讲对。喜欢书,就拿去看,不许搞坏了!”
于是,爷爷箱子里这几本书,成了我们兄妹几人童年里最好的精神食粮。长大后,我终究没能成为像刘林仙先生这样的牛人。只是依旧保持着对文字的喜爱,或许,就是那几本书的影响吧。
8、
之后,我外出求学,继而又参加工作。但魂里梦里割舍不下的,依旧是我的故乡。我以为,我的故乡,就应在定格在冷水塘畔、古驿道旁那个小寨子,那栋四爿三间的小木房。
前几年,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我们兄妹四人也均进城工作,并先后成了家。于是,便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
前些日,四弟的小儿子满月,按老家惯例,得回去一趟,给祖宗们焚香烧纸,告慰他们,儿孙们又开枝散叶了。
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直通村寨。寨子里的木房,已被样式各异的小洋楼代替。寨中小道,也是一色水泥硬化路面。
寨中与我同龄的人,大都在外忙于生计。在寨中走过,偶遇老人们,有些还认得我们兄弟,热情地打着招呼;有些已分不清我们兄弟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了,只是友善地微笑着,我们亦微笑着点点头。村间,偶有三两嬉戏的孩童,见我们走来,用新奇且带有防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这些“陌生人”,我们笑笑,他们才羞涩地笑笑,继而又游戏起来。
柚子树下好兄妹9、
走到寨子的最高处,终于到我的老家了。
那四爿三间的老木房还在,那柚子树、那菜地都还在。只是这千百次出现在我梦中的老家,似乎有些许陌生了。
屋外的坪场,是我们兄妹幼儿玩耍嬉戏的地方,是那样的平整,那样的宽阔。如今,被落叶堆积着,被苔藓侵占着,儿时游戏的场景,曾是那样的清晰,今天,仿佛变得模糊了。
打开屋门,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木房子久不住人,容易损坏,得经常打开门,透透气”,母亲若有所思地说。
走进堂屋,居然有一滩滩的水渍。原来昨日下雨,屋顶瓦片漏雨,把堂屋弄湿了。“等有时间了,和你爹回来,得把房顶修整修整,否则再下雨,就淋坏了”,母亲说。
屋侧的菜地,长着绿油油的蔬菜。这是隔壁的伯伯种的,他说,挺好的菜地,荒废了怪可惜的。于是,他便在这里面种了些蔬菜。
10、
在回城的路上,我一边开车,一边想着。这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么?是的,这是我的故乡。可我童年的乐园,我多少次梦回的地方,为何生疏了起来?
漏雨的木房,堆满树叶的坪场,还有孩子们打量陌生人那警惕的目光,像一根根刺,锥得我心痛。
什么地方,才是故乡?人如侯鸟,总在不停地迁徙,或因战争,或为生计。谁又说得清,自己真正的故乡在何方?是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还是在黄土漫天的中原大地?所谓的老家、故乡,可能只是候鸟迁徙途中,栖息过的一个枝头罢了。
11、
我常年在乡镇工作。压力山大,生活没有规律。
每到周末,总会接到父亲或母亲电话:“华,今晚回不回家吃饭?你回来,就给你炒爆辣子。”
工作中再大的压力,再多的疲惫,都在父母的电话中消融得干干净净。
回到家,看到可口的饭菜,看到父母慈爱的目光,看到妻儿嬉闹的场景,倍感温馨。
原来,故乡一直就在我身旁——因为,父母在处即故乡。
网友评论
看见在“堂屋中红薯”的英雄事迹,我深感佩服。再看到家里后来铺的水泥地,我实在是太想笑了。
记忆的故乡是脑海中许多陈年往事片段的载体,而现实的故乡却不就是身边真切的父母啊!
自从堂屋铺了水泥地,我们再也不能在堂屋里种红薯了,哈哈。谢谢你光顾。乡愁,是永远迈不过的坎;故乡,是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故乡!
看着华风老师笔下的那些童年往事,种红薯,偷书看,一幕幕场景生动、有趣,让人不禁嘴角上扬。哈哈,我挺替的你们捏把汗的,这么折腾,家里父母竟然没收拾这帮猴孩子们。
岁月是个翘翘板,父母老了,对儿女依恋与日俱增。常回家看看,陪伴是儿女送父母的最有温度的礼物!
真感情,好文章,点赞,学习!👍💐
谢谢你的点评。文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下次争取写得更好些。
谢谢!
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下归途。
人生总有太多的无奈,往往都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故乡,是你年轻的时候想离开,老了又想回去的地方。
朴实无华的一篇文章,满满的都是回忆。
那山,那水,那房子,到处都是我们成长的轨迹,就这么简简单单的描述,已经勾起别人的无数回忆。这篇写的很亲切,相当的走心。活了半辈子,才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知足常乐做真人。
多谢2刀光顾。的确,故地老宅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但我们总渐渐离她远去。真希望等老去的时候,能回到老宅,就这样懒懒地晒着太阳。
父母在的地方即是故乡
那才是魂牵梦萦的地方
看了华风大哥这篇优美的散文
那浓浓的故乡情油然而生
在堂屋种红薯的闹剧
偷爷爷的书看
这些小时候的事描绘起来都颇为有趣
有时候我们回家乡
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
走走小时候常常走的路
寻找着过去的记忆
都会觉得很惬意
因为那是成长的印记
弥足珍贵
喜欢这类写实的散文
华风大哥的文笔刚劲有力,直达人心
多谢姜副阁!你的点评,就是篇散文诗啊!佩服佩服!不愧为花落体之鼻祖。向你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