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在剧中饰演大反派杜明礼的俞灏明,微博却炸了。
带着对剧中反派角色的怒气,一堆网友跑去他的微博下一顿臭骂,骂不过瘾,还私信给他“当年为什么没直接死”。
入戏太深跑去骂街的只能说“蠢”,而诅咒演员应该在多年前的意外中死掉,这种人又蠢又坏。
19号晚上,俞灏明在微博上做出反击:
“我愿意接受所有声音,但是我看不惯这些丑陋的心!有种站出来你们继续喷!我只会更好的打你们脸!”
俞灏明怎么也想不到,因一个角色就要受到这么大的凌辱。
恶语伤人,刀刀剜人心。
俞灏明 饰 杜明礼/《那年花开月正圆》△
纵容自己无缘无故伤害别人,是最大的恶。
《我的前半生》里,扮演小三的吴越,被人骂到关评论。
《甄嬛传》中出演反派的演员陶昕然,在微博上晒女儿照片遭网友抨击:
“你人那么丑那么膈应,生的孩子居然还能看,真是奇迹。”
“感觉你女儿不会有好下场”。
一直静默的她,忍无可忍爆了粗口。
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是世界三大演剧流派之一。斯坦尼拉夫斯基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事先研究、体验人物生活,重新创造生动真实的作品。
这或许可以解释网友的心理:
什么样的人才演得出什么样的角色,要是生活中你不是个坏人,怎么能把坏人演得这么好!
但“把坏人演得好,等于演员人品差”,是最偷懒的一种逻辑。
冯远征有一次在饭馆吃饭时,一位东北大妈突然走到他身后,对着他脑袋就是一掌。“我嘴里的饭都险些喷出来,正当我吃惊时,这位大妈却一脸严肃地说‘以后别打老婆啦!’”
听起来好笑,也有几分心酸。
鲁迅曾说: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
口无遮拦,没有理智,不经思考,真是在说那些键盘侠本人了。
△
揪住他人过往的伤痛进行攻击,是最无耻的行为。
网友对俞灏明的谩骂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骂他坏,这部分人多是受剧情影响;另一种是骂他丑,弹幕里不少这种句子:“长得这么丑为什么出来吓人”。
后一种人的歹毒,让人不寒而栗。
2007年俞灏明出道时,还是受众人追捧的偶像派小生,也曾风光无限。
但谁也无法预料到那个意外。2010年,与Selina拍一段逃生戏码时,两人被严重烧伤。
恢复用了四年。
当他振作起来,打算重新开始,他烧伤前后的照片却常被拿出来对比:“真心看不下去了。”
“靠脸吃饭”的娱乐圈,失去一张好皮囊,是毁灭性的打击。
差点因火灾毁容这件事,对俞灏明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变故,他心底或许是敏感的,从微博对话中可看出一二。
心理分析医师让·彼埃尔·文特曾分析那些敏感者的心理:
“当责备言语表达的,恰恰是这些人对自己最关注的内容时,越是在无意之间触到痛处,越会招致强烈的反应。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产生的作用却使这些人有被剥光的感觉。”
纵然再好的脾气,也决不允许把心中最在意的事拿出来任人践踏。
△
语言暴力的背后,是丧失思考能力的群体。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就会迅速传播。”
在所有参与辱骂俞灏明的人中,总有部分人明白电视剧只是电视剧,演员本身是很无辜的。
但乌合之众并不因此而放弃无底线的毒舌。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诱惑,也很容易抵制。
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的加持,“法不责众”的意识,让他们躲在群体中作恶,心安理得。
柴静曾在《看见》中提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采访纠纷事件,到达现场,浩浩荡荡一群人等着她,所有人都看上去易燃易爆炸,拉住她声称要告诉她真相。
“我无法相信这里任何人说的话,因为大家都太过激动而显得不理智。”
她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就是等大家都散去,然后找到关键的人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
人在群体中时,支配他们行为的不是逻辑,而是情绪。
信息翻涌时代,最怕你不注重事实,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
不加控制的人性,原本就是恶的。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构成,前者指的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天性;而后者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是后天所得。
社交平台如同照妖镜,太多人抛弃教养,张牙舞爪,丑态尽显。
《瑞克和莫蒂》中有这样的剧情:
Jerry被人骂傻X,Jerry回复说:傻X才看谁都像傻X。然后他整晚都在刷新网页等着别人回复,最后还哭着睡着了。
Jerry说,我只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他的妻子说,你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你只能等他们恨你恨腻了。
“骂俞灏明不是讨厌俞灏明,就是寻个开心。”有网友这样说。
2014年,四川一19岁男孩网恋分手,在微博直播自杀。数万网友围观议论。警察发现后将他送往医院,但抢救无效死亡。
男孩生前的最后两条微博自杀期间,男孩曾想放弃自杀,在微博上留言“老子不死了行不行”。
据新京报报道,40分钟内,数百条留言涌进了这条微博下方的评论,有人说“不行”,有人说“你赔我流量”,也有人说,“你必须死”。当然,也有人劝解他不要自杀,但劝慰的声音总会瞬间被淹没。
这个男孩死了,而那些助推他走上绝路的吃瓜群众,还在狂笑中活着。
汉娜·阿伦特提出过“平庸的恶”概念。
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邪恶之强制性报告》中这样描述审判席上的纳粹党徒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
这位在集中营中杀死了上百万犹太人的军官,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他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作为一名军人,他觉得自己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而很多喷子,打嘴炮图开心,残忍、冷漠,不在乎一张嘴的杀伤力。
△
恶是不经思考的,它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这种人类天性中的缺陷,在网络时代愈发凸显。表明立场越来越简单,弄清真相却越来越难。
人们急匆匆地站队,急匆匆地发声,显示自己的思考,彰显自己的三观,像上帝、像法官,审判一切不合理的事情,骂尽天下负心汉,人肉世间心机女。
很多时候,真理尚未上路,偏见已经先行。
今年2月, 一位24岁中国女留学生被杀害一案引起广泛关注。
这位女留学生会说四种语言,是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材生,而凶手是她男友。生前她曾被男友多次家暴,最后遭殴打致死。
新闻一出,评论让人不寒而栗。
有骂她崇洋媚外的。
出国即汉奸的思维让人不寒而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能够出国留学的都是“富人”,“拼爹集中营”的人活该以各种方式死去。
抢占道德高地,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攻击姿态。
除了被贴上“富人”的标签,这个女孩同样遭受了舆论的性嘲讽,“荡妇羞辱”式词语网友一个也没少用。这些评论,还有不少人点赞。
在传统观念之下,但凡涉及性,女人就会被押送至道德的审判台。人已经不在了,还要遭受二次凌辱。
当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时,关闭评论,关掉朋友圈,离开就成了最无奈也最明智的选择。
对这些羞辱式评论,有网友这样说:
评论让我感到害怕,国人怎么了?这可是我们的同胞啊!死了还恶语相向幸灾乐祸?她有错,情商不够,她出国留学,找外国男友,这能够成为你们用如此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同胞的借口吗?
接受教育,不是让人到头来做压根不会思考的芦苇。
不逃避判断,才能心有敬畏。
不脱离思考,才能永怀谦卑。
网友评论
丢掉
因为正在经历的不是你 因为是别人 就这么说 如果自己处在别人的状况时 怎么做还不一定呢
看了俞灏明的微博评论真的觉得很寒心。如果因为入戏太深失去理智尚可理解的话,恶毒攻击他的那次意外,直教人感觉人性之恶!试问如果这是他自己的孩子遇到的意外,他直接让他去死?!不知道这些人的残忍和戾气是从何而来,是否与生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