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f2b2b4b936c100d9.jpg)
要阅读达成思想上的效力,取决于心境,而要心境达到沉潜的思想效力,又取决于阅读对象。这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富有思想力,是受心境与阅读对象两个方面影响的,而心境与阅读对象又相互作用。此即我阅读《曾文正公嘉言钞》的一个体验与发现。
今天,继续阅读《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训》,这个体验与发现又获得了强化——更富思想力地阅读: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曾公这样一段叙说,讲了自己“立志戒烟”和“做事有恒”的故事,很是感染力和说服力。特别是强调了“立志”“有恒”对于改变人生气质的重大价值与效力,让人多有沉静思想:
1. “三十岁前”,个人多是有“坚卓之志”的,“三十岁后”,为什么个人的“坚卓之志”多有不断衰减呢?这是我所审问的与曾公“三十岁前后”作为截然不同的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
2.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专注有恒,“四十六岁以后”为什么做事就不那么专注恒定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不乏见的与曾公作为相反向的人生问题,亦多让人审视省思。
3. 对于天生的“人之气质”,有多少人做到了早觉悟、早自知、早改变?又有多少人愿意以“坚卓之志”改变自身的“气质”呢?如是问题,更是让人深长思之。
曾公的“道光壬寅立志戒烟”并达到“至今不吃”,无疑是一种向自我“气质”的大开其刀——自己为自己的“弊病”做手术。这看似简单,实则没有非凡的意志力和毅力是做不到的,其“四十六岁后大小事均尚有恒”也是这样的要素力量。推及一般原理或逻辑,则正是:有坚毅卓绝之志并有恒的意志与毅力,“无事不可变也”。但观古今生活,“坚卓之志”与“有恒”不正是缺乏的人力资源、稀有的人才素质吗?
曾公所言“金丹换骨,立志即丹”,在我看来,是为最具“治病救人”的哲学意味的——人生途程中,最大的“病症”不就在于“缺志”吗?
曾公这个家训,无论立言还是例证,在文章本身都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然而,在古今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到底对什么样的人才能起作用、有效力呢?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金丹换骨”吧?
“总须先立坚卓之志”的要害就在于一个“立”字。何以“立”?自觉的“立”,机制的“立”,还是压迫的“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997b787f4d88018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