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面对城外黑压压的秦晋大军,早已六神无主的郑文公采纳了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前去游说秦穆公。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我们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缒,就是用绳子栓住人或者东西从上往下送。
这段话的意思是,晚上,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没有走城门,而是把绳子系在身上,让人从城墙上把他放了下来。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我们看,烛之武的这次行动非常隐蔽,他不走城门,而是夜缒而出,可见其做事非常谨。
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从3、4层楼那么高的城墙上,用绳子吊下来,足见其胆识,同时也让人心生崇敬之情。
而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很巧妙,他说,郑国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
不得不说,这种认怂的态度很容易让对方放下戒心。如果你想说服对方,首先自己要服软。
接下来,烛之武便采用攻心术,句句直戳秦穆公的心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郑国和秦国不是毗邻,它们中间隔着晋国。
然而,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这里,烛之武所讲一番话是告诉秦穆公,灭掉郑国,于秦国而言是弊大于利,秦国非但无利可图,反而会增强晋国的实力。
然而,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贤明、睿智,怎么会不知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呢。
即便是这样,秦穆公为何还要趟这浑水?
秦穆公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深谋远虑。
我们知道,最终是秦国统一了中国,能够做到大一统,是秦国几代君王的夙愿,也是他们不遗余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
要知道,秦国本是西部边陲之地的一个弱小国家,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且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当初,它只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附庸国,封地只有五十里,还不如一个县城大。
到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了。
在这一百年里,秦人东征西战,国土面积与日俱增,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愈来愈强。
于是,秦穆公便有了逐鹿中原的野心,他要东出。然而,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就是晋国。
秦穆公即位的第一年,就曾带兵东伐,占领了茅津,这是块险要之地,兵锋直指函谷关,而函谷关是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
为了遏制秦国进军中原的步伐,猛人晋献公干了件大事——“假虞灭虢”。
也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那篇文章《宫之奇谏假道》,晋献公假虞灭虢,灭了虞国和虢国。
而晋献公占领这两个国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拿下崤山、函谷关和茅津渡这三个军事要塞的控制权。
所以,虞国和虢国的灭亡,不仅是这两个国家的悲哀,更是秦国的悲哀,秦国东出的梦想就这样被晋献公给打碎了,变成了泡影。
无奈,秦穆公只能另作打算,他开始与晋国修好,先是与晋国联姻,然后又对晋国实施各种援助,并先后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登上了君王的宝座,以期达到向中原扩张的目的。
显而易见,秦穆公这次帮助晋文公讨伐郑国的目的意在试水,因为他想要实现称霸中原乃至大一统的野心,这趟浑水就必须得趟。
这次中原之行,不仅仅为了扩大秦国的影响力,同时也让秦穆公熟悉了东进的军事路线,为其将来进驻中原奠定了基础。
说实话,秦穆公的目的已基本上达到了,如果真的灭了郑国,那本来就很强大的晋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于秦国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秦穆公的本意也并不想攻打郑国,所以,烛之武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那么,接下来,烛之武又是怎样说服秦穆公的呢?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