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精品文苑
《中庸 二十三章》:“致曲”之道

《中庸 二十三章》:“致曲”之道

作者: bd33eb86e1f9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21:55 被阅读148次

    01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二十三章》)

    这段话是接了上一章,针对“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圣人所讲的。圣人如凤毛麟角少之有少,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儒学所要教化的恰恰是芸芸众生。儒家倡导修身治世,绝非空洞玄虚之学。

    前述“自诚明”的圣人之学,接下来必定要讲述“自明诚”的凡人之学。尘世间的众生都没有圣人那样的“慧根”,并非天生而有“诚”,需要“致曲”才能达到至诚的境界,“致曲”的含义是专注于某一方面。

    古汉语有许多词义与现在不同,“曲”有偏之义,指某一个方面,之所谓曲偏。毛泽东曾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就是这样的人。能够专注于某一方面,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事情本身,没有内在的精神动力绝不可能做到。

    一个人如果能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所激发出的生命张力就是“至诚”的表现,这就是“致曲”之深意。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善始善终者几乎等同于圣人。

    02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犹如成语接龙,由行而上到行而下,生动地描述了“诚”的渐次变化。真诚一定有外在的表现,诚意越来越显著,就会呈现出人性的光辉,人格之魅力会感召影响他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变化,量变发生质变就起到了教化大众的作用。

    正如点燃了一支蜡烛,光明由弱渐强,直至照亮整个房间。“诚”为火种,“明亮”为化育万物之光。古人对于事物变化的深刻认识,寥寥数语,其本质规律昭然若揭。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真诚显于日常举止,虚伪不论隐藏多深也会露出马脚。这就是真诚的本质,光明磊落真实无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古人对“诚”这种“天之性”的思考,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身法则。这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形著而明动,明动而变化”,思维严谨而缜密,展现了古人化无形为可为之大智慧。

    循着这样的修身路径走下去,心性变得愈加沉稳,意志变得愈加坚定。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并非狭隘的名利追求,而是人格魅力对大众的感召与教化,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其生命的意义,已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在时空维度上得以最大延展,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人活着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离开时能留下什么!

    作为社会一员,如果只在乎自身的患得患失,在其位不谋其政,谋其位不尽其力,这是一种不诚的表现。无论个体多么成功,这都是一种人生的悲哀,虽荣犹败。

    03

    本章有关“诚”的六项修炼,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平凡之中见伟大”。只要坚持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格就如玉石般打磨的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有了这样的基础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人文素养,需要长期“致曲”才能达到诚的境界。反观如恶疾般的“四风”,为何屡教不改难以根除,是因为有些人内心缺乏真诚,失去了“致曲”的内在动力。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失去了真诚,凡事变得虚与委蛇阴奉阳违。许多不实之词,不实之事,就会变着花招般层出不穷。所谓的形式主义,或者是连形式也没有的主义,是纯粹的不作为,混日子!

    对于儒学的探究,绝非泥古信古,食古不化,一味沉浸在故纸堆里。而是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夯实文化基础,守住文化根本,此为为学从事之前提。

    学习西方科技是世界大潮流,是必然的趋势,任何闭关自守妄自尊大都是逆潮流的,中国有这方面的惨痛教训。但要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立足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于修身,身不修无以成事。

    对于中西方文化之比较,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文化大融合。令人担忧的是,相当多的高知,尤其是九所院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们,正在全盘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这意味着什么?

    04

    “致曲”的意义还在于,即便微不足道,也是“诚”在天地间的一种表现,一叶知秋,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朱熹曰:“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如果真正能把一些小事情做好,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那么道德修养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至诚的妙处与圣人没有什么两样。这类似于王阳明所说的千镒金与万镒金的区别,也即大小圣人之区别。

    圣人追求的是纯度,只要纯度一样,大小圣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同理,在全体上实现了“诚”是圣人,在某一方面实现了“诚”,也可称其为圣人。这里提到了“诚”作为世界本质的问题,由哲学下延至物理科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相信宇宙规律的统一性,然而在宏观与微观领域差异巨大。牛顿之经典物理曾经被奉之为无可辩驳的圭臬,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世纪天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也动摇了牛顿力学大厦的根基。

    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微观领域的奥秘逐渐被揭示,宏观与微观理论的冲突愈演愈烈。电子双缝实验与量子纠缠现象更是把人们带入了神秘界,微观理论进入了自然科学之无人区,需要有新的理论突破才能继续前行。未来的物理学必然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之所谓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场”理论。

    05

    “致曲”是“以善小而为之”,其反面是“以恶小而为之”,其祸之大难以想象。在美国人罗伯特·杰伊《纳粹医生》一书中,所探究的人性之变化非常深刻,给世人以警示。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都曾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缘何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杀人狂魔。通过对多名纳粹医生的访谈与心理分析,最终揭示了惊人的秘密。

    每一个都认为干一件坏事不会有多大影响,殊不知人人都有这种想法的可怕后果,无数个小恶累加的结果是大恶,足以毁灭一切!人们都怀有侥幸心理,在群体效应的遮掩下,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邪恶洪流。

    作者告诫人们,在薄如蝉翼的人类文明掩盖下的无数小恶,正是纳粹医生们犯下滔天大罪所表现出的纳粹之恶。“致曲”的无数微小的善行,是人类救赎自我的不二法门。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反之,人人都献出一点恶,世界将变成人间地狱,这是《纳粹医生》给予世人的忠告!

    06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士培的《四大圣哲》,以世界文化的视野,详细介绍了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雅士培认为,这四位圣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其中有我们尊崇的孔子。

    每一位圣哲都是一种文化的开山鼻祖,或是宗教的开创者,几乎囊括了世界上现有的所有文明。无论是文化,亦或是宗教,都是平等的,神圣而不可侵犯。

    前几日看了一篇文章,是对于歌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这本书的评论,其中提到了拜人与拜神的区别,其观点很有倾向性。

    于歌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大大赞赏了一番,列举了拜神的诸多好处与拜人的诸多坏处,甚至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源头。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在雅士培列举的四大圣哲中,苏格拉底和孔子肯定是人,释迦牟尼和耶稣亦人亦神。

    到底是拜人好呢,还是拜神好呢,雅士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我想既然能并称四大圣哲,其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孔子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至圣先师”,人们非常崇敬孔子。

    对孔子的崇拜与宗教的崇拜只是形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使然,中国人眼中的孔子与西方人眼中的耶稣一样崇高伟大。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世界文化亦如此,“万物共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丰富多彩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 二十三章》:“致曲”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zi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