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经济再转型
“如果冬天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
2015年秋季的资本寒冬,不管从哪个层面理解,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与其在大雪纷飞时抱怨自己在秋天里傻乎乎地忘了备好过冬的坚果,不如吃一堑长一智,开始规划春天的行程。
作为一个游泳爱好者,毛泽东很喜欢用“波浪式前进”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规律。什么是波浪式,第一层理解,就是大方向明确,大河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其次,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受到正向推动、反向抵抗以及旁向牵扯,因此不会是直线式,也不是循环式,而是起起伏伏的波浪式前进。如果转化为辩证法表述,就是事物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或者说初始、修正、圆满三个阶段,最终完成整个发展过程。对于这种思想的实践运用,毛泽东曾做个这样的阐述:“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显然,资本寒冬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呈现的是收缩防御的基本态势。但是这个态势,同样可以理解为收缩蓄力的过程。同时,这种收缩,既不是战略收缩也不是战术收缩,而是在一个特定阶段的策略性收缩。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两条依据,首先,互联网经济的整个大格局是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扩张、渗透、精进的,这是历史大势或者说是战略态势。其次,在战术面上来说,从来都是攻防一体,是攻是守,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力量对比而确定。再怎么严酷的寒冬也有逆势成长的,排队IPO的也多了去了。因此,这样一种收缩更多体现在阶段性的策略层面,在这样一个阶段,所谓的收缩,不是分包袱走人,而是喘口气的概念,在这喘息之间,要着力完成三项功课:
1、调整厘定战略思路。
什么是调整厘定战略思路呢?就是平复前一阶段跑得吭哧吭哧的气息,重新确认当初的战略方向和路径设定,在狂奔过程中是否迷失、偏差,或是路径设定有无问题,这就是前头说的“否定”的过程。这个“否定”,不要机械理解成一定要推倒重来,而是一个纠偏过程。不管怎么说,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和发起,必然含有一定的理想成分,战斗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不足也必然会吃各种各样的苦头,这个时候要做的首先就是减法,把实践证明不合时宜的东西汰换掉,才能腾出空间做新一轮的加法。
那么在做完减法之后,我们可以重新梳理对互联网经济的方向与路径的认知。王阳明曾说过:“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什么意思呢?古时圣贤建立功业,首先是要掌握天道,心如明镜,不怕看不清事务发展规律;其次分析、把握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条件,确定具体行动的方向与边际。
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前文已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开放性、平等性、多元价值的特性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二是当下还处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初期。
第一个判断,说明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必向着打通、连接万事万物的发展方向演进。如果说,互联网经济1.0解决了线上商业空间的有无问题,2.0时代解决了连接产品与用户的通路问题,那么即将到来的3.0时代,要解决的课题则是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商业形态的有效连接与融合,以及用户与产品(或者说生产商)在建立有效连接的基础上如何深化互动与体验的多元化。
所谓的有效连接,不是单纯的Online To Offline。以往我们所说的打造闭环,是基于流量价值和大数据留存概念。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所谓的入口垄断,由于平台的增多,尤其是物联网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会逐渐由真实的经营优势逐渐弱化为伪命题。流量与大数据的留存价值,由于样本的无限扩张与获取途径的迅速多元化,而同样处于持续削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经济的价值基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显然,在通路优势弱化的情形下,用户的场景体验与产品的基础价值,重要性将大大提升。2015年的“1111”,天猫逼迫商户站队,看似挟持流量倚强凌弱,反过来说,何尝不是因为马云已经意识到,现阶段产品比起通路来更具有真实价值,趁着自己还有谈判的底气和砝码时,通过圈产品来抢客户抢流量抢现金流。因此,下一阶段互联网企业的战略规划,可以称为P(product)2C(consumer),从产品和用户这两个角度作为出发点加以建构,而这中间的2,不是单纯to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双向的连接与交流,也就是正儿八经的2(互动)。那么这个2所承载的,不单是商业模式画布所定义的价值观,而是情怀、价值、场景、个人喜好、趋势的综合体。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