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教育观念的牢笼想法
关于认知,有三个贴切的比喻

关于认知,有三个贴切的比喻

作者: 鱼鲜支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15:58 被阅读463次

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去北京的一所中学实习。按例,实习期间要上一堂班会课。

讲什么好呢?这让我颇费纠结——那些孩子都太聪明了,好像无论讲什么,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老生常谈,无趣得很。

后来,我想,也许他们的弱点就在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往往自以为聪明,反倒容易掉进认知的陷阱。

于是,我选择了“认知”作为班会课的主题。


认知的范围:像一个圆

把一个人的已知领域看作一个圆,那么,圆外的世界就是Ta的未知领域。

圆的面积越大,它的周长也就越长。因此,一个人的已知领域越大,Ta所能接触到的未知世界就越多。相反地,一个人的已知领域越小,Ta所能接触到的未知世界就越少。

于是,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一个人知道得越少,就越是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而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是觉得自己好多都不知道,已经知道的那一点少得可怜。

当一个小圆遭遇一个大圆,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所以,他们的认知范围通常是呈这样分布的:

B区域是他们的共同知识领域。A区域是小圆知道而大圆不知道的。C区域是大圆知道而小圆不知道的。

小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就常常拿A区域的知识在大圆面前显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啊?”“还是我来告诉你吧……”

大圆自以为自己不懂的太多,所以如饥似渴地吸收A区域的知识,不断把A区纳入B区。

结果,小圆和大圆交往得久了,小圆还是那个小圆,大圆却变得越来越大,需要去交新的朋友、拓展新的领域了。

——可是,自始至终,小圆都不知道C区域的存在。

小圆的认知发展,停留在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大圆的认知发展,则从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向第三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跨越,最终将抵达第四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认知的层级:像多维空间

认知不一定有对错之分,但一定有高下之别。

小朋友牵着妈妈的手逛街。她看不到鳞次栉比的商铺,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只看到一条条成年人的腿晃来晃去,挡住了她的视线。

高度不同,眼界就不同。

王之涣诗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格局不同,视野就不同。

——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认知的层级,像极了多维空间。高维空间的生物可以理解低维,但低维空间的生物却无法理解高维。

认知层级高的人,能够理解认知层级低的人。但是,认知层级低的人,打破了脑瓜,也无法理解认知层级高的人。

具体来说,一维空间是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一条直线。二维空间是有长度、宽度,但没有高度的一个平面。三维空间则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既有长度、宽度,也有高度。

生活在一维空间里的线段a,无法理解生活在二维空间里的三角形b。在a看来,b只是从A点到B点的另一条线段。

a看不到b的全貌——因为它生活在直线上。但b却能看到a的全貌——因为它生活在平面中。

再比方说,影子就好像是三维物体在二维空间的投影。

生活在二维空间的b,看到物体X的投影是个圆形,就判断X是个圆。

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同样看到物体X的投影是个圆形,却会有很多种推测:它有可能是个圆,但也有可能是个球体,或者是管子,是碗,是帽子,是弹簧……总之,有无限多种可能。

除了圆,其他的种种可能都超出了b的理解能力。

所以,认知层级越低的人,往往固执、偏狭、一根筋。而认知层级越高的人,则往往豁达、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世界的复杂性。


认知的局限:像一座城池

一个人的认知形成的过程,就像是修建一座供自己居住的城池。我们建筑房屋,布局街道,垒砌高高的城墙,开挖深深的护城河。

我们亲手为自己的认知划定了领地范围,建立了坚固而严密的城防。我们用高墙深壕来捍卫自己,抵御入侵。殊不知,也用高墙深壕禁锢了自己:

一是让外来的新观念不得其门而入,使我们自己陷入封闭;

二是给城市的扩张人为地增添了许多困难——当我们想要拓展认知领域时,不得不拆掉城墙、填平护城河,外移一段再重新修筑——这整个过程都伴随着痛苦和损失。

所以,认知的城市是越大越好、越繁荣越好,但认知的城防却是越弱越好、越空虚越好。

老子言: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虚怀若谷,不是要在表面上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而是要在内心里时时做好腾空自己的准备,迎接新观念的碰撞和冲击。

《荀子·解蔽》篇说: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意思是,人要虚心、专心、静心,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荀子接着解答:究竟什么是虚呢?

“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

——虚就是不因为既有的老观念,而妨害对新观念的吸纳。

更进一步说,虚就是要有一点怀疑自我的精神,要有一点否定自我的勇气:

一是怀疑自己有没有可能,就是那个小圆,正在大圆的面前,洋洋自得、沾沾自喜。

二是怀疑自己有没有可能,还处于较低的认知层级,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景。就好像透过他人的镜头,观察一桩凶杀案:

三是“觉今是而昨非”,因为否定昨天的自己,而怀疑今天的自己。在今天的“我”看来,几年前的“我”大错特错。那么,在几年后的“我”看来,今天的“我”也有可能是个蠢蛋。所以,哪敢太过笃定呢?

人的视野、格局、胸怀,各各有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认知有高下之分。

人脑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升级更新。而自我,也需要打碎、捏烂,再重塑一个自己。在打碎、捏烂的时候,切莫心疼。

PS:结果,那堂班会课的效果还不错。辅导老师因此给我的班主任实习课程打了满分。


推荐阅读:

打破“观念的牢笼”,活得更自由

新锐史家的野心:坦承我的洞见,秒刷你的三观

相关文章

  • 关于认知,有三个贴切的比喻

    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去北京的一所中学实习。按例,实习期间要上一堂班会课。 讲什么好呢?这让我颇费纠结——那些孩子都...

  • 贴切的比喻——读《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

  • 《从零开始学理财》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理财的入门书——《从零开始学理财》 书中将理财形象的比喻成了水库模型:(这比喻很贴切) 收入——水就是...

  • 关于strong 与 weak 的一个贴切比喻

    浏览stackflow看到一老外打的一个关于strong 与 weak 的比喻,觉得很深动: 笔者翻译: 强引用就...

  • 我和你是否能坐下谈话

    “比喻,是连接两个世界的路。” 昨天我在书上看到的这句形容贴切的话, 对于形容亲与子的关系,也是贴切的。 不过有个...

  • 慧净上人:阿弥陀佛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人

    有一则比喻,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一则比喻不但对念佛人很贴切,对一般学佛修行人也非常的贴切。 在一堂大学开设的心理谘...

  •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往学生脑袋里装知识

    教育不是一个往汽车后备箱塞满东西的过程, 这样的比喻不够恰当, 教育的过程有其固有的特点, 可以更为贴切地把它比喻...

  • 分享关于佛法的三个比喻

    最近从播客「晚风说」中听到两个关于佛法的比喻,加上以前在和菜头那看到的一个,凑成三个,归结在这里分享一下。 这三个...

  • 什么是速写?

    文|李丽梁 关于速写,有好几个令人含糊的概念。 造成人们对它认知不清楚的原因,首先,在于没有对它本身有一个贴切本质...

  • 异地恋不是不能谈,是你不会谈

    异地恋的心酸,没体会过的人不懂 关于异地恋,网上有个很贴切的比喻,像是彼此养了个电子宠物。想讨个拥抱的时候,感受不...

网友评论

  • 刘忆然: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鱼鲜支:谢谢!
  • 鷺風:人们在认知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把传统的、古人的牙慧拾过来再粉刷一下,冷饭重新炒一遍就行。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就是“认知吝啬者”,就是说都倾向于省事儿,倾向于靠经验和个人直觉依赖已有思维做出判断,人们喜欢利用经验系统,从而可以避开费神费脑的对新知识的开发、学习和实践练习。如果古人的、传统的经验是错误的,后人不假思索和分析的话,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中越走越远而不自知。人们需要不断的扩大自己认知的圆圈,才能去掉狭隘,短视,偏见和倨傲!

    文章很有见地,给人以启迪!👍
    刘忆然: @麓蜂 这就是人类的惰性
    鱼鲜支:@麓蜂 谢谢!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们的很多判断都是通过经验系统,不假思索地完成的。不自知就更糟糕,没有纠正的可能了。
  • 蓝山1987:很想楼主能从物理学的视角来阐述下比我们生活的这个三维空间更高维度的时空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鱼鲜支:@蓝山1987 我虽然看了挺多解释,但仍然不能真的理解,就是脑子里无法形成具体的形象。这可能就是三维生命体的局限吧
  • 爱瑋儿:鼓励鼓励,好文继续
    鱼鲜支:@爱瑋儿 多谢多谢!
  • da081f8bec32:我觉得马云的认知就比刘强东高很多

本文标题:关于认知,有三个贴切的比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yz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