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噗噗老师沟通过程中,老师提到:“老师在她视线稍远一点的地方也会引起她的情绪,就像是没有安全感一样”。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回复老师的是:“这可能是性格比较谨慎。其实我觉得这反而是她和老师之间建立了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当我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支持我的人在我身边,给我力量。我应该多带她做点激烈的活动,可能能帮她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当然和老师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其实有很多概念和隐藏的信息:比方什么是安全感?为什么老师会解读为没有安全感,而我却认为恰恰相反?我为什么仅仅解读为个性谨慎这么中性的词汇?孩子需要老师给她力量,那她本身是不是力量感不足?我为什么会想着要带她做激烈的活动,安静的活动不可以吗?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这样对老师说的这种情况就有帮助?
还有在刚刚我才发现的一个点:我在解释了我认为的理解后,无意识中,直接后面跟了我接下来要怎么做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之前讲过的,面对问题,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尽可能正确解读后,更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做到。
图片来自网络自信
我后来想到,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是在让孩子明白“父母、老师、其他环境包括自己会有很多情况与现实,自己有能力做到”。这种可以胜任的自我感觉,是自我概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一个大家都习惯的说法,就是自信。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自信是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是认为自己怎么样,是一种观点和想法,和实际能力无关。这个概念,我前些年经常用,因为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都过低,这种时候,要让他知道,他其实比他想象的要好。
那时候我很喜欢用的一个比喻:我早上一起床,一照镜子,妈呀,我是全世界最漂亮最能干的人。这就是自我评价过高。FBB早上一起床,一照镜子,妈呀,我怎么这么丑,世界上还有人能比我更丑?这就是自我评价过低。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能干的人,这显然比事实要高,这就是自我评价过高。FBB认为自己丑,这就是比事实要低,这就是自我评价过低。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的自己,要比事实低。
我用过这个比喻以后,听的人立即就能懂得,或者意识到:这原来就是自我评价过低(没有自信),我常常在这么做。
虽然自信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是任何人到自己身上,还是会纠结。我就纠结了一两周,每天都在想我要怎么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力量感或者自信,以前没有刻意去做的事,也特地留心去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信
1.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
①在孩子身边支持孩子,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老师其实已经在帮助噗噗获得成功体验,比方老师们在噗噗需要的时候,在她身边在她视线内。这就是孩子需要的帮助或者支持。
昨天放学在小区里,有个三四岁的小哥哥在踢足球,噗噗很喜欢足球想和他一起踢。我说:“那你可以说:哥哥,我可以和你一起踢足球吗?”噗噗抱着我的大腿,躲在我的身后,我拉着她的手:“你想和哥哥一起踢球,你可以说:哥哥,我可以和你一起踢足球吗?”我又重复了一遍。
她推着我向前,“我害怕。”“你有点害怕,不知道怎么和哥哥说,是吗?”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走到了小哥哥的身边,“你可以说:哥哥,我可以和你一起踢足球吗?”小哥哥听到了,也用一种几不可闻的声音回答:“可以。”“哥哥说可以,你和哥哥一起踢吧。”两个人就一起玩起来了。
小哥哥人非常好,特别照顾噗噗,总是踢不远不近不快不慢的球到噗噗脚下。走的时候,我还特地表达了感谢,因为愿意顾及对方能力与感受的人,理应得到赞美。
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也很常见的事,孩子想做某件事又不敢做,就要尊重他的意愿,不要强迫他去做:“你自己去和哥哥说,你这孩子,你自己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我当时这么说,就有点强迫孩子的意思。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可以承受多少压力。
噗噗抱着我的大腿,就说明她没有做好准备,她此时此刻需要帮助,这就是她的求助信号。作为父母,应该都清楚自己孩子的求助信号,而不应该忽略掉孩子的求助信号,硬是要他自己做。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要注意孩子的求助信号,虽然有些求助信号,在父母看来很窝火。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在事后,跟孩子复述刚刚的成功体验:你看,刚刚噗噗想和哥哥玩,让哥哥知道你想和他玩儿。哥哥没有拒绝你,非常爽快地答应和你一起玩儿,你们玩儿的非常开心。
图片来自网络;把孩子抱大腿想象成熊猫,是不是一下子特别萌。②合作完成
如果事情确实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或者孩子认为超出了他的能力,想邀请家长一起做,那么可以合作完成。这里面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以让孩子下一次时,知道自己可以完成,或者愿意再次去尝试。
昨天傍晚有个一岁多的宝宝,想爬网状的滑滑梯攀爬架,她的力量和手脚协调都跟不上,爬了两步,就趴在了网上。她妈妈就抱她下来,去走下面的网,因为这样妈妈可以和她一起走。噗噗和她同学走过去以后,宝宝的妈妈说:“我们也像姐姐一样走过去吧。”然后扶着她走过了网。
走过去以后,小宝宝非常兴奋,又去走了好几次。她妈妈说“哎呀,你成功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很日常的帮助孩子一起完成任务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小宝宝有了很多成功体验。相反,是很多成年人会在孩子可以做事情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没有能力。比方爬那个网状滑滑梯攀爬架,孩子已经可以轻松爬过去,还是告诉孩子,这太危险,你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③目标分解
我以前看过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就是说将爷爷问题分解为孙子问题,可见目标分解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有用。
当目标太难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太多时,可以分步骤分目标来完成。像上面的小宝宝,她想爬圆筒状的网络攀爬架,可能过了两岁会更有可能性。她妈妈就分解了目标,先带她走下面的网,这就是分解目标。
噗噗一岁半的时候,买了宝宝羽毛球拍,她看我和她爸爸打得很轻松,就跃跃欲试。结果,球离球拍总是十万八千里。后来,经过一步步实践,把小小的羽毛球换成大大的气球,她也仍然不能对准,因为她太小,拿羽毛球拍不像我们是平着拿,她是竖着网拿,网与地面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这让她非常沮丧。
看她情绪低落,我丢了球拍,自顾自用手玩气球,她一看,也丢了球拍,跑过来用手拍气球。这当然就容易多了。但是仍然不是每次都能找准,又变成了用脚踢气球,气球放在地面上,固定不动,去踢,手脚并用,成功率又增加了。
这就是目标分解:用羽毛球拍打羽毛球→用羽毛球拍打气球→用手打气球→用脚踢气球。这一步步分解下来,适应了她当时的能力,她同样获得了快乐和成功体验。经过半年的演练,在她两岁两个月的时候,噗噗已经成功地用羽毛球拍打气球,可以连续一二十次不掉在地上。她第一次做到的时候非常非常兴奋。
无论是以后的写作业学习,还是目前的看似玩耍,每一个阶段肯定都有远超过孩子能力的事情。可以试着目标分解,分解成他目前可以完成的任务,会发现,孩子其实很快就能达到一开始的目标。因为层层成功体验的加持。
图片来自网络2.学会自我肯定
①描述孩子进步的细节:有时候,距离最终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孩子本身是进步的,那么就可以描述出他的进步细节。这样可以让孩子意识到其实功夫没有白费,不气馁,然后继续努力下去。
这其实体现的思维方式是:不要跟别人比,要和自身纵向比。也许孩子目前的程度,达不到其他小朋友的程度,但是自身是进步的。而且我想大多数孩子肯定都有至少某一方面,是稍微有点需要提高的,这种时候,能看到孩子的进步更重要。
比方“你现在会表达你的需求了,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可以跟妈妈说了。像你刚刚说你想要吃草莓,你说出来表达出来了。有什么想做的,想说的,都可以说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帮助你完成。”“你今天很有进步,小朋友说他还是想自己玩,你立即就丢手了,没有和小朋友去抢,尊重了小朋友的意愿。”“你今天成功解锁了新技能,用纸片做了一座高塔,上一次纸片倒的时候,你很伤心。这次你搭了好几片,它还保持挺立没有倒。”
复述成功过程或者体验,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刚刚的成功体验,会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自我评价。因为有细节,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下次也可以复制。
图片来自网络②失败的时候,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孩子做的尝试都会失败,他可能会摔东西,把手里的玩具全扔到地上,发脾气,生闷气等等。这些感受,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我做不到,我没有能力做到。所以,失败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引导。
噗噗有时候,坚持做一件事,做了很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而且拒绝接受帮助。冬天有一次在游乐场,她想坐到很矮的一个秋千上,衣服厚,她一靠近坐板,她的羽绒服就将坐板拱起来在她背上。她看不到,就一直去尝试着坐,都没有成功,也不让我帮忙。最后生气沮丧地大哭起来。
我抱起她,说“你很沮丧,怎么我一次次努力还是做不到。因为你的羽绒服将坐板每一次都拱到你背上,所以屁股够不着。”她听了,更大声哭起来。“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沮丧,妈妈也会有这种沮丧,每个人都会有。妈妈也会很努力地做一件事,非常非常努力,一次又一次尝试,可是怎么都不成功,妈妈也会想,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很努力却不成功的时刻,很沮丧的时刻。妈妈亲亲噗噗。”说着,我亲了她一下。而且说的过程,声音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轻,自己也陷入了沉思。噗噗反而停止了哭声,挣扎着下来,跑着去玩其他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③可控因素与解决方案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控因素与解决方案上。想起来,前几天和朋友的讨论。我们最近有一个共同的困扰,朋友很生气甚至烦躁。
我分析到最后,和她说:“我觉得他们应该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自己可以掌控的品质,自己做到最优。像XXXX,说实话,这种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你也管不了别人,就不要管他。你现在生气的是,他们连分内的事情都没有做好。但是,XXXXX,这也是他们不能掌控的,你也不用生气。”
对于成年人来说,能够清晰分清可控不可控,尚且如此困难。对于孩子,就更难了。面对失败或情绪低落时,要用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孩子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增加练习的次数、通过改进方式等可控因素,来进行接下来的行动。像我之前回复老师的,“我应该多带她做点激烈的活动,可能能帮她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
3.兴奋的成功体验
为什么单独列出来讲,因为其实前面的内容,我一直都有在做,但是,目前情况看,还是不够。那就说明,需要新的方式的介入。后来我一直反思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激烈的活动和成功体验,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激(兴)烈(奋)的状态下,体验到的感受因为强烈,更容易持久。
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做法,可能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时刻。像周末多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疯狂”地玩耍游戏,这种深刻的体验,一定效果会更好。所以,看到这里的朋友,欢迎大家周末来约我们,一起出去玩儿,我一定多设计一些游戏,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到这里就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个性就是这样的,作为父母,你努力做了,还是需要时间,需要他自己的成长,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愧疚或者焦虑的。如果有的话,就多想一些新的措施,来顺其自然让孩子毫无察觉地实施,就好了。
说到底,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那毕竟也是“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了自己能做的,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就可以了。大不了,就每过一段时间,再想个新点子,总有好的那一天。
总结
1.自信:
2.怎么帮助孩子:增加成功体验、学会自我肯定、兴奋的成功体验
今天就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