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今读(一)

作者: 书山寻路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09:05 被阅读181次

    成语典故里的中国,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那里既有市井乡野里的风俗流传,也有宫殿城阙里的威仪三千;既有不暇南面的琴书之乐,也有红叶题诗的奇异浪漫。破釜沉舟,须有项羽的豪情赤胆;精忠报国,要看岳飞的怒发冲冠;不能仅仅将其解释为约定成俗,那里有太多的壮烈与绚烂。历史的天空,谁曾匆匆划过,谁又将变得永恒;一段岁月,凭什么让我们时时铭记;一节往事,为何能够成就一个生命的传奇,让人感慨万千的并不是问题最后的答案,而是那些求索的过程,可能要涉遍万水千山,可能要凋谢青春容颜,这些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或许就是为了那句无悔的人生誓言:从此勇猛精进,定可力挽狂澜!

    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粗成四字

    译文:谨将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删繁就简,化为四个字,以供参照。

    注释:“粗”在这里既表谦虚,又含有简约的意思。

    点评:四言诗要数《诗经》最美,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关关雎鸠的声音,千载而下,依然动人。成语典故主要以四言的形式存在,不仅易于记诵,更可以由此领略汉语的韵味悠长:平平仄仄可以在四个字的节奏中舒展跳跃,盛衰浮沉在四个字中显得抑扬顿挫,悲欢离合可以在这四个字中从容演绎,酸甜苦辣在四个字中别具滋味。四个字,其实不过是一个独幕剧,但成百上千个这样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部人间正剧。对,是正剧,悲喜交加,美丑立判,令人不敢骤然看破,但又情不自禁反复去诉说。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编纂。萧良有在当时有很高的学术声望,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由这样的人物来亲自撰写,可见此书的重要程度。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杨臣诤,修订充实了此书,同时将书名点化得神采奕奕。《汉书》曾记载西域有四种宝马:“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佛家亦有“良马见鞭影而飞驰”之语,一匹训练有素的良马,是不会等到鞭子抽到屁股才开始飞奔的,它在望到鞭影的一瞬,就已疾驰而去。那些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人们,就像龙文见到鞭影一样,轻轻一点,即刻明白。触类旁通,自然要比两脚书橱高明;而未雨绸缪,当然也远远胜过亡羊补牢。

    自近代以来,除了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学者对旧日的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先人的精神气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也因此能够传承下来。如王国维辑校《仓颉篇》、章太炎重订《三字经》,今人又有周谷城等为此事业奔走鼓吹。《龙文鞭影》按韵部编排,诚然利于记诵,但该书是横向的、共时的,难以从中看出历史的脉络,因此我又将陈振江主编的《二十六史典故辞典》做为纵向的参照,这部辞典正是按朝代的先后编纂而成。纵横交织,历史的面目可能会更清晰。

    诲尔童蒙

    译文:通过将这样的四字句按韵律编排起来,以指导儿童,使其渐渐开明。

    注释:诲,指导的意思。童蒙,这个词有点意思。《易经》有句:“六五,童蒙,吉”、“蒙以养正,圣功也。”这里的“童蒙”指的是一个被视作吉利的卦象,此卦象意在说明:只有虚心才能获得真知,才能使生命臻于完善。《淮南子》:“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这个词也被写作“瞳矇”,如《论衡》:“纯德行而民瞳矇,晓惠之心未形生也”,这两部书里的“童蒙”是指人生处于混沌纯朴的阶段,还不懂得机巧功利;《文心雕龙》谈到人们在借鉴《楚辞》的文学经验时说到:“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香草”是指君子,“童蒙者拾其香草”意思是指:未分善恶的儿童,主要从《楚辞》中学习如何树立良好的品德。《龙文鞭影》里的这个“童蒙”,应包含以上所有这些“童蒙”的意思:要虚心求学,这是进步的前提;要看清人世的机巧,这并不是为了效仿,而是防止落入陷阱;要学习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人不是指乡愿,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自觉地承担。

    点评:儿童的心灵尚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在这初始的状态,生命向各个方向展开,充满不确定性,具有无限的可能。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其所吸收的知识是被动的,还不具备鉴别的能力。最要紧的是让其学习到均衡的、基础的知识,这个时候不宜专门让其修习一门,如果其出现对某一方面特别的爱好或擅长,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如果还没有,也不用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培养孩子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一定要有主心骨,哪怕最初的判断是稚嫩的,也要充分地鼓励。童年的时光何其宝贵,不仅要玩好,更要进行适当的启蒙,这样才能做到起点高、平台好,日后发扬蹈厉,才有足够的底气。进入知识型社会,更不能有懈怠,这个时候更要看功夫、看效率。曹吉利尝言:“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有志者自当持之以恒!

    不仅在这个阶段,在人生的其他时刻也须明白:要懂得平衡、懂得节制,懂得把握生活中的度,懂得依循生命中的法则。这种法则,《中庸》里称之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国时刘邵在《人物志》中曾写道:“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这也正是《论语》中孔子所谓“绘事后素”的意思。中节、应节自然好,但更可贵的在于,能够通过试错来不断进步,就像一个孩子学习走路一样,而这种试错,当然也必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经书暇日

    译文:经学类图书和四书是古时日常必读的图书,闲暇下来的时候,又须读诸子百家以及诗文类的书,以作补充。(本条与下一条合译)

    注释:暇,含有空闲和闲暇的意思。经学类书籍,指五经、六经或十三经。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再加《乐经》,就是六经。十三经指《易经》、《诗经》、《尚书》、《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阅读经史子集的方法,在吕思勉的《经子解题》里有详细而精彩的论述,有意者可去查找。

    点评:入门书极为重要,一本不好的入门书,会使初学这门学问的人兴趣全无,且对自己变得不自信。这里指的入门书不是看图识字之类的,而是指进入一个学科、一个领域的入门书,这样的书看似浅显,其实深湛无比。一个可以着手写这样的入门书的人,一定得是这个领域的顶尖级高手,因为只有真正地对这个学科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由陈衡哲写《西洋史》,由张荫麟写《中国通史》,由雷海宗写《西洋文化史纲要》,由吕思勉写《经子解题》等,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书不仅告诉你这个学科的来龙去脉,还会告诉你该读哪些书,这就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古人常谈到涵咏经典的味道,大多是针对经学类书籍而言,如朱熹,王阳明等。这其实是想让经典成为一种暗示,形成一种自律。朝夕晤对嘉言懿行,在面对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刻,是会选择正义的。即使做不成天大的好事,但一言一行,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会夜里被后悔的眼泪唤醒。在这里特别提倡背诵,因为过眼千遍,不如将其背完。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将其大概的意思弄清楚就可以进行背诵,千百年来,那些传诵不已的经典,早已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存在,这种存在只有放在自己的心中才能慢慢感知,这个工作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你要解开自己的那个心灵密码,使其释放出所有的宝藏,就需要首先使其占据心中的一角。不用担心心会被占满,内心的世界毫不小于身外的世界,那里的边界任由你开拓,那里的海阔天空,可以让所有的梦想纵横驰骋。

    子史须通

    译文:见上条。

    注释:子指诸子百家之书。古人以《尚书》、《诗经》和《春秋》为三史,或将《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为三史。此条目所说的史书,是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史。

    点评:最见真性情的,是子部书。读李聃,既要清楚燕处超然的人如何道法自然,也要注意那“强行者有志”的刚强一面;读庄子,要明白眼前的浩渺秋水如何化作心灵的恣肆斑斓,衙斋小吏的困顿偃蹇,又怎如漆园蝴蝶的来去翩翩;读荀子,要看他如何制天命而用之,那是通过内心的虚壹而静;读墨子,要看他摩顶放踵,是为了天下黎民;读管子,要看他如何通过揆度轻重来治国立政;读韩非子,要看那法度谨严如何形成于孤愤之中;读淮南子,要看那与世浮沉背后的一片深心,细加寻绎,自能发现儒、道相合相应,百家之言,本是同根同源。岁月的风雨终会将暗弱不明的思绪涤荡殆尽,天地之间,总有一片澄明浩瀚。

    吕思勉在《怎样读中国历史》中记录了章太炎1934年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演讲上的一段话,其中有句:“历史譬如一国之帐籍,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国之帐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勉。”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呢?信息时代的人,用一个光盘,就可以将二十四史的影印版全部刻录进去,但不要忘了,那不是你的知识,那只是告诉你在哪里可以查询。真正的知识,必定是经过思考后转化成自己的思想的东西。转化后的知识,将成为一种洞察力,一种系统性的存在,一种可以迅速判断出新出现的信息属于这个学科的哪个层次的一种能力,而这些,必是下功夫用心读出来的。

    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体会古人的境遇,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能仅仅从以前的材料中找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即使不能将心比心,也要怀着同情的理解的态度,不必苛责。有本事就将自己现在的事情做好,把怨气化为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抓住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不放。有些事情,不身临其境,是无法看清其原委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表明了我们在看待历史时,总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好像可以通过对当下的观察,以今证古,来使历史的面目得到完全地重现。但不要忘了,有些历史情景,你是无法真正还原的,解开历史谜底的钥匙,有的可能早已在风中消散。承认这种局限,或许更符合科学的原意。

    轩辕天子,箫韶九成,伊尹负鼎,网开三面

    轩辕天子

    译文:轩辕被尊为天子

    注释:轩辕,据传说,本姓公孙,是少典族的后代。还得据传说,有一天,他的母亲到了一个叫祁野的地方,忽然见到有电光环绕着北斗星,于是受到感应而怀孕,过了二十四个月,这个孩子终于出世。出生的地方叫寿丘,即是今天山东曲阜县东北六里的地方。真是巧,孔子也是在这个县里出世的,呵呵。

    点评:当轩辕成长的时代,神农氏就像他之前的庖栖氏一样,没有能让兴盛的局面持久,他所管辖的诸侯相互攻击,再也不把他当回事。轩辕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威,他开始征伐那些不不来朝贡的诸侯,基本都能将他们弄个底儿朝天,只有一个比较难对付,那就是蚩尤,轩辕这个时候先把他晾着。在诸侯基本开始听话的时候,神农氏并没有真正谅解他们以前的行为,而是三天两头进行报复。这个神农氏就是炎帝,经常被提及的炎黄二帝,就是他和轩辕。神农氏本姓姜,他也是母亲受到感应而生,后来在姜水边上长大。

    神农开始时是有圣德的,但后来老是报复诸侯,这就失去人心了。这个时候的轩辕氏,已经有相当的威望,不仅是因为在同诸侯的战争中得胜,还因为他能够研究四季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土地,这些都还好说,厉害的是,他竟然能训练熊、罴、貅、虎等野兽进行作战,新的百兽之王就这样诞生了,狮、虎对此保持沉默。

    训练完毕,轩辕开始率领军队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战,交战了几次,炎帝始终搞不明白战场里的野兽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他失败了。战胜神农后,蚩尤开始作乱。于是轩辕和蚩尤战于涿鹿的郊野。《龙鱼河图》里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子,造了许多刀戟大弩,到处兴风作浪。黄帝想想自己都施行仁义之道了,但还是无法将这些不吃粮食的制服,非常郁闷,不禁仰天叹息。老天是不会让自己的代言人失望的,于是降下神女,一举摆平。

    黄帝的足迹很广,东至丸山、泰山、东海,西至空桐、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然后就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当时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所,带兵走到哪里,就在那里设置军营来自卫。黄帝所封的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也因此号称云师,他还任用风后、力牧等来治理民众。显然,这些就是传说中的风云人物。

    神农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轩辕是以土德王,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在五行学说里,金木水火土是相生相克的,这其中,相生的是: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轩辕战胜神农,只能说火生土,不能用相克的理论来证明,因为在五行学说里,土是克水的,并不克火。《白虎通》对“火生土”解释道:“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焚木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春秋繁露》又谈到“东方木。木,农之本,司农,五谷畜积,司马食之,故木生火。火,本朝司马,尚知,天时形兆未萌,昭然独见,天下既宁,以安君官,故火生土也。”所以说,按照五行学说,轩辕代神农而立,实在是相生的,而非相克。

    箫韶九成

    译文:《箫韶》被演奏了九遍。

    注释:《箫韶》,相传是舜在位时的一种乐曲。九成:演奏九遍,在古时,乐曲终止一次叫一成。演奏九遍《箫韶》,是为了将凤凰召来。

    点评:《史记·夏本纪》记载了这个典故的由来:舜帝在位的时候,因为施行德教,且用人合理,使中华大地出现了稳定繁荣的局面。为了表达对这种治绩的称扬,由一个叫夔的乐师谱定一首曲子,开始在宫殿里演奏。这时祖先的在天之灵也降临了,想近距离加以观赏。诸侯和国君们相互礼让着,前排的位子好像还有几个空着,鸟兽们也已经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当《箫韶》被演奏了九遍之后,凤凰终于被这美妙的乐曲感召过来,她一来,群兽都更加欢跃,百官也被这情景感化了。

    就在这个时候,舜帝开始歌唱起来,歌词大意是,因为施行德政、顺应天时,百官尽忠,所以才有这样的成绩。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叫皋陶的部下开始应和。皋陶要是像《宰相刘罗锅》里那位在乾隆问话时只会来一句“皇上圣明”的大臣,那也罢了,但他偏偏唱到:“天子要是胸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会懈怠啊,天底下的事什么都办不成啦”,舜帝于是答道:“不错!以后一定用心对待!”接下来大家都尊奉禹为山川的神主,也就是让他做下一个帝王,因为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古时的音乐,显然不是摇滚和重金属类的,而是侧重于畅达身心的,境界要像《论语》里被孔子认同的那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生动、舒展,这是古乐的真精神。

    伊尹负鼎

    译文:商朝有个人叫伊尹,背着鼎锅等厨具充当陪嫁的家奴,来到了时任方伯的成汤的家里。

    注释:伊尹原名阿衡,刚开始是在有莘氏家里种地,因为会做饭,后来成为有莘氏家的一个小伙夫,他经常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颇得大家的信任。阿衡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规划的,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首席大厨。在当时,首席大厨有两个好处:第一,统管家里所有的伙夫和所有的油盐酱醋。第二,接近这个家庭的中心,在当时家天下的形势下,这意味着能够在以后拥有很大的权力。伊尹的思路是这样的:礼需要祭祀,祭祀需要食物;礼又是和血缘、家族紧密关联的。这两条综合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一个会做饭的家臣!这个才是关键所在。做得一手好饭,然后慢慢接近方伯,选一个适当的场合,再将治国的方略用做饭的道理比喻出来,最后被重用,从此名扬天下!统管所有的伙夫和所有的油盐酱醋!……旁边打水的看见阿衡今天做饭时表情有些异常,对他比平时更尊重了。

    阿衡要去面见成汤。成汤在当时还不是天子,而是夏朝的一个方伯,方伯相当于管辖一方的诸侯。阿衡想到自己的厨艺大家已经是知道了,而且自己现在又是成汤的妻子有莘氏的男仆,已经不是外人了。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有一天,阿衡背着饭锅砧板来到成汤门前,侍卫以为他走错了地方,将他拦住。

    “厨房在那边儿,这是头儿的房间”

    “我就是来找他的”

    “能不能先把这些做饭用的放下”

    “你是担心我对方伯有威胁吗,我会蠢到使用这样的武器吗?”

    侍卫想想也对,况且有自己盯着,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将他领进去。成汤一见阿衡这架势,就觉得这人是不是要辞职,不可能啊,那该后勤管啊。阿衡将厨具放下,恭谨而又坦然地向方伯说到:“听说您将这一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都很高兴、很感激。我是一个做饭的,本来和他们同乐同感就行了,但我觉得那样还远远不够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成汤慢慢记起来这是谁了。当初妻子有莘氏就告诉过他,陪嫁过来的,除了丫鬟,还有一个厨师,做的饭特别好吃,成汤后来也尝过,确实是美味。

    “我吃过你做的饭,呵呵,很好,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

    阿衡看到成汤想起来了,继续说到:“今天我将自己这么多年探索出来的最完美的厨艺亲自表演给您看,让您品尝到天下至味!”

    “天下至味?”成汤看到阿衡不像是在开玩笑。

    “对,您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理应获得这种回报,我也认为上天终于让我掌握了这么厨艺,就是为了要敬献给您!”

    “你这些厨具,就是为了给我做天下至味吗?”

    这时阿衡忽然倒头便拜,“请方伯治罪!我刚刚发现自己拿错厨具了!”

    “而且你没有拿原料和佐料,哈哈哈哈”,成汤一边笑一边也意识到,这个阿衡不像是个粗心的人。今天有戏看。

    “您仁慈智慧,一定看到我的粗浅了,请允许我把话说完!”

    方伯点了一下头:“照直说,不用担心”

    “我要用的厨具是用非常稀有的金属锻造而成,所需的原料、佐料,也不是平常的食材,而是和天地之气相贯通的,需要辛苦寻求才能得到。比如在原料中,像隽燕的尾肉、述荡的脚腿、獾獾的脚掌等,是肉中的美味;洞庭的鯆、东海的鯂、醴水的鳖等,是鱼中的美味;昆仑的苹、阳华山的芸菜、云梦泽的水芹,太湖的青菜等,是菜中的美味。调料也难找,如阳朴的姜、招摇的桂、越骆国的竹笋、大夏的食盐等;水也要好的,像昆仑山的泉水、冀州的水源等。水果拼盘那就容易弄了?错!要整一个好的拼盘,必须有沙棠的果实、青岛附近的甜山楂、长江边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水的石耳等,所有这些,都必须找到,缺一样都不行。当然,您也已经意识到了,要随时得到这些,要长期拥有这些,必须掌控天下。当然,使九州臣服,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要吃这一顿饭。一顿饭,最多也就是管一顿饱,您若是拥有天下,使黎民百姓不再忍受饥饿,使他们生活得富足康乐,他们就会积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贡献。天下至味,正是从一顿饭出发,让您由此品尝到中华之繁荣、神州之全盛的滋味,您,不想试一下吗?

    “怎样才能做到呢?”成汤不禁问道。

    “调理出这样的滋味,水是第一位的。做饭的经常说调味要看怎么用盐,这说明他们认识得还不够全面。盐只能控制住新鲜度,但仅仅是新鲜,这饭还不能说好吃。酸甜苦辣咸,一个都不能少!在烹调的过程中,火候是最关键的,一定要用火除去那腥味、臊味、膻味,要让每一种食物都保留住本味,这样才吃得地道。火候的快与慢,以及调味时酸甜苦辣咸五种佐料的先后、多少,都是非常微妙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用心领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是无法描绘的。调味的规律,源自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仁爱和正义。

    仁爱的表现是重视规则、依循法则。因为没有规则、法则做保障,什么都要走形,都会变味。规则就像一个行业的具体规律,比如会做饭、会治病,你得按照事物的性质来,而法则是治理天下的准则,是白纸黑字布告天下的条款,不仅得有,还必须严格依循,这就像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稳,大厦就岌岌可危了。

    正义的表现是正大光明、与人为善。有些事情,要想以后不后悔,现在就不要去做。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即使自己没有能力相助,也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记住,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谁也无法真正离开谁。做好自己,同时也就对得起大家;帮助大家,也会有助于自己。只有懂得协作,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出整体的效果。

    仁义之道体现在烹调上,就是学会理解并运用中和的方法。中和就是既遵守规则、依循法则,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协调的、微妙的意味。这样做出来的饭既不失每一种食物的本味,而且那整体的味道又会超越各种滋味,变得余味无穷。这样做出来的饭,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如宫商角徵羽,只有当这些音阶相互映衬,才能产生动人的音乐;就像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化育世界和生命;运用到治国方略上,就成为了仁义礼智信,有志有德之人,正是凭此得到人心,人心齐,泰山移!

    人生的滋味,需要饱经世事的人才能领悟,天下至味,也必须有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得出!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请您指正!”

    “你现在就住在我家是吗?”方伯感觉这人不仅能将油盐酱醋调理好,对于人生和社会,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洞察,着实不易。他,真的只是个厨师吗?

    “我想,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关于治理国家方面的问题,做饭的事,让人替你,当务之急,不是为了吃好一顿饭,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的意思是,你应该在更高的职位,这或许也是天意吧!”

    从此,阿衡开始为成汤出谋划策,为商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点评:任何一种事业,做到极点,都会感到和其他领域有一种呼应、有一种契合,所以爱因斯坦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宏观宇宙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规律和内心世界的奇妙幽微是契合的;所以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时,体会到的是诗歌的跳跃和节奏,那和舞蹈一样让他心领神会;所以钱学森先生会对夫人蒋英说,她的钢琴声给他带来了灵感,这钢琴声并不是说提醒他下一步如何运算,而是那其中的旋律、和声,会向他暗示繁复与简约之间如何实现转换,这些都是只可意会的。

    网开三面

    译文:结网的人讲网打开三面。

    注释:一天成汤外出游猎,发现郊野有一处情况特别。这个地方四面都围着,张网的人一边杵在那儿,一边祷告:“天灵灵,地灵灵,所有的活物全向我的网里冲!”成汤懵了,你可真绝啊!于是马上制止:“嗳,嗳!说你哪,别老看天上!你围了一个圈儿,想直接逮是不是?”于是结网的人赶紧按照成汤的吩咐,将网撤去三面,并念起成汤给他们写好的祷词:“想往左的,请往左边走,想往右的,请往右边走,不听话的,就请直接进罗网吧!”他们将剩下的一面网扯紧,立在一块大石头前,其中有一个忽然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扯着嗓子喊道:“老天保佑,为了不让我们饿死,亲们,直接冲过来吧!”

    结网的人都在下风口,声音没有被成汤听到。诸侯们听完汇报后一致同意:要仁德,找方伯!

    点评:无论是网开三面,还是网开一面,都体现出仁慈的心胸。成汤能够成就一代帝业,也是和这种气度分不开的。留有余地,就像留有余味一样,让人不仅感受到艺术是品尝不尽的,社会也可因此得到持续繁荣,文明也能持续演进。

    文明可持续,人生更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文鞭影》今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rd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