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巴黎旅行期间,我们住在蒙马特高地,这里最出名的地方是红磨坊。公寓离著名的圣心大教堂不远,楼下吃喝玩乐一条街,每天晚上12点街头的露天小酒馆还坐满了人,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谁说法国经济衰退了。
住处交通也算便利,出门就是地铁站。巴黎的地铁纵横交错,随处可达,密密麻麻宛如人身体里的血管,连接起了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带来便捷的同时,巴黎的地铁也因为年老破旧、臭气熏天、复杂的换乘、不人性化而遭人诟病。就拿我们最经常乘坐的Abbesses站举例,没有电梯不说,不走过百八十个旋转台阶,你都不能通到站台。
两个60岁开外的老人每天爬上爬下,叫苦连天。难道巴黎老人都不做地铁的吗?别说她们,我和KK也别想一口气爬上去,期间要休息几次。虽然楼梯旁边的墙上绘满了不同主题的画,装饰的精致漂亮,但也不能掩盖爬台阶的辛苦。
好不容易买好票,从狭窄的入口打卡进入,需要推动旋转的铁杠才能到站台里。看见身后一个推婴儿车的西方游客,佩服他把沉重的婴儿车搬下百节台阶的同时,我在想他怎么进站。这个口,只有这几个狭小的遮挡,进来唯一的方式就是抬过去。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人在欧洲》里也曾有过类似的境遇,把巴黎称为“高贵而凶险”,并延伸讨论了落后与先进的区别和定义。其实,在这点上,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问题,法国这样,中国更是如此。
何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
卢浮宫前的广场,是人民的广场,是自由的不敢直视的广场。草坪上铺开地席,家人朋友围坐一起喝酒吃东西聊天聚会;不少豪放的女人脱去外衣,三点式好像在海边一样享受着太阳浴,我们打着伞倒像是怪人;在两排一人高的灌木丛的掩护下,看见一对儿狗男女互相抚摸极尽挑逗之势,动作很闺房,旁若无人,分明是野战的前奏。这下我们算是开了眼,不好意思的从旁边迅速撤离。
知道法国人开放,但没想到这么开放。
3.
Are French people lazy?这是quora上一个问题,有一个高票答案是这些写的:
They work. But they work to liv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They stop their work to enjoy life's pleasure, to dine at the table and lie in the bed and take their leisure.
法国旅行了一圈,不说玩儿,感受最深的就是法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吃。这里用英文Dine来描述可能更加准确,Dine透着一股小情调和高贵,非得配燕尾服不行;可不是普普通通的Eat,显得low逼屌丝加没文化。
先来一杯勃艮第Kir的开胃酒,接着头盘法式蜗牛,海鲜汤,然后才是主菜——白汁烩小牛肉、雷司令炖鳟鱼、煎牛里脊配松露汁一盘盘端将上来,并且要搭配不同的酒——波尔多干红,桑塞尔白葡萄酒,法国香槟。切忌进餐速度过快,发出响声,关键是失礼,当然你也快不了,吃一道撤一道换一套餐具再上下一道。
之后还有烧烤、蔬菜、甜品。这一套完整流程,13道菜下来,充满了仪式感,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立体轰炸着你的感官。捂着滴血的钱包,我含泪咬下最后一口“少女的酥胸”(马卡龙),真有升天的感觉。
花样真多啊!真TMD的难吃啊!这是我们当时所有人的共同感受。花三个小时吃了这么一顿所谓“法国大餐”,真真感觉不值。
转头看旁边的本地人举止优雅,边低声聊天边享受着这一道道的精美食物,我不禁想,原来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4.
来法国之前,除了让雷诺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他的法国电影真没什么印象。这次补课,接连看了几部片子。大多数琐碎无聊晦涩,《天使爱美丽》是为数不多我喜欢的电影。喜欢这个女孩儿的原因无他,就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对待其他人的态度,因为有爱,所以会得到天使的眷顾。
在蒙马特闲逛时,无意走进Café des 2 Moulins,发现原来双风车咖啡馆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看见不少影迷在拍照。食物泛善可陈,但是隔壁邻桌的一对日本老夫妇令我颇为感触,并幻想着以后我们老了也要像他们一样携手环球旅行。那该多幸福。
看着Amelie墙上的大笑脸,我再次坚信: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如何对待你。你相信什么,世界就给你什么。
法国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