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读书会第一期就快开始了,我在认真筹备的同时,也发现对于书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输出倒逼输入,还真是很对的做法,在不知不觉里,通过两天的时间,很认真地做了笔记,安心老师的思想貌似深入骨髓。
一、不越界,表达真实的自己。
安心老师提到,当时一起参加禅修的课程,发现一个不认识的伙伴坐了他原先的位置。她的内心是不舒服的,不过他没有马上去表达真实的想法,而是去跟其他朋友抱怨,指责对方的不是。
我就会很自然的想起曾经在我和朋友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分歧,而我的一贯姿态就是隐忍,但是回家后,我都会跟老公抱怨跟其他朋友抱怨,会发现那个爱抱怨的我,其实是特别害怕冲突,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
《原则》里说:人们正是用冲突来检验各自的原则是否一致以及能否解决彼此的分歧。
而我想说: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隐瞒了真实的自己,让恐惧升级。
这个时候也让我就想起安心老师说的:当我们开始害怕表达自己的时候,害怕面对冲突的时候,内在的真相是沮丧,无助和无力感,这些不被表达的感受衍生成愤怒,变成对外攻击。
通过觉察,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害怕转变成攻击,攻击向外就直接成了指责和抱怨。
通过觉察,当安心老师诚意地向对方告知自己的担心时,对方马上做出了反应。当我向朋友表达内在的不满时,发现朋友也关注到我的需求,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
通过觉察,我们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可以观察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将不愉快的状态投射给对方。
二、不越界,界限从冰冷到温暖过程。
有的人会问,我能够觉察到这个感受,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变化,可是那份从潜意识到意识化,我做不到,甚至是冰冷的感觉。
安心老师也有提到:刚开始学习界限的时候,我有过黑白分明的阶段,一是一,二是二。那个时候界限虽然分明,但缺少温度,别人触碰到的是一个硬邦邦的我。
老师的感觉就如同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意识化的过程,会使我们变得冰冷,变得僵硬。
有人说:不是你身边的人是陌生人,而是你靠近了自己之后,发现对自己感到陌生。
这份陌生感也就是认识自己意识层面的部分,当我们看到潜意识的时候,也就是内在需求,当我们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会感到有种陌生感,冰冷感,这是正常的过程,就像你非常冷的时候你努力去靠近火源旁,也不是马上就温暖,而是先感受到热量,才会慢慢蔓延开到全身。
这个过程是缓慢且一开始是陌生的,因为曾经的痛苦已经变成固有模式。当你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再也不是过去的模式,你需要去适应这种陌生感。
三、不越界,关系中成长的爱,从种子到大树。
上述两点都是从觉察感受自己开始,那么很多人会问,我们真的相信孩子可以渡过一个个挫折,我们不需要去帮助他吗?让他朝着他的方向不会迷失吗?
我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还在我面前夸奖一个孩子很乖,我自己内心就戈登了一下,我感觉这个“乖”字给很多孩子好大的压力。
在我们的文化里,普遍认为,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乖我们倍感荣耀。
而对于捣蛋的孩子给予贴便签,给予评价,这其实无疑给我们可爱的孩子戴上了爱的“枷锁”。
乖的孩子是压力枷锁,调皮的孩子是教育失败的枷锁。
每一层枷锁都是那么沉重。我们又何尝认真去感受孩子的当下,感受孩子内在的感受呢。
我们是否可以变成钥匙,去读懂孩子心理,去体会他们调皮背后的伤痛,乖背后的压力感呢。
人类最深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在关系中寻找自己,并成为真正的自己。
——《小王子》
所以当我们开始向内看的时候,也请多关照你的孩子,把那份关系中的爱带出去,看看你孩子的内在,而不是评价更不是批判,而是关照和理解。
昨晚睡觉的时候,我和娃盖一条长方被,他总是不经意间就把我的被子拉得好远,突然他爬起来,靠近我,我以为他想亲我呢,我有点抗拒,无意识地躲开了下,娃俯下身,轻轻地拉了拉被子盖在我身上,还努力地来回平整地铺平,我感觉到他是想周全地给我盖满肚子,因为之前我说过:妈妈害怕着凉,而肚子特别容易着凉。
孩子的举动,让我好感动,当时我就发出感谢的信号,把他抱进了怀里。
这份爱来自关系,也来自我们内在的觉察,来自对于孩子的爱的种子的种下。
记得马伊琍说过:
当我们种下爱的种子,这份爱就会相互滋养,从小树苗到大树的过程。
不越界的成长,通过觉察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改变,觉察自己,感知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