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三首诗借助马、石灰、竹这三个事物,分别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
本课学习,要帮助学生构建“物”与“人”的联系,由物的象征意义,勾连出人的精神品质。正因为如此,需要大量的资料做补充,读其诗,识其人,感其意。
一、知物
郑燮的《竹石》,借竹子言志。竹,枝杆挺拔,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在中国人的意象中,象征坚贞不屈,铮铮铁骨。倍受中国人喜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在国人心中地位之高。
当然院中种竹,除其精神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竹子生命力强,不用操心打理。所以听到有人讲因院中竹太过茂盛,只得砍了时,心中哑然失笑,竹子是砍的完的吗?只要根不死,依然会葱葱郁郁的长,这便是竹,这便是我爱竹的原因——永远不放弃,永远朝气蓬勃的向上,向上!
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咏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这些都是在表现竹子高洁的品质。
对竹有了整体的感知,继而回顾诗文,品字词:“咬”字,是一种执着,这个字是极具力量感。“定”是目标的明确和专一。“破岩”既写了环境的恶劣,又让我们感受到劲竹深深扎入岩石深处的顽强和坚韧。“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写出考验之严酷。“任尔”是写尽竹子对恶劣环境的不屑。透过清秀挺拔的竹子,
二、知人
作者郑燮,也就是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一生以只画兰竹石,同时也写下许多有关于竹子的诗句。曾任县令,在为政期间,为民请命,政绩显著,现在被习主席反复提到的诗文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正是郑板桥的为官态度,他始终把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上,蝗灾期间,他私自开仓放粮,随后愤然辞官,一生以卖画为生。他的一生如磐石般坚硬,如青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
三、知写法
通过资料对作者有深入的了解,物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联系。找到物与人之间的相通之处,明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同类文对比,除课内的《马诗》、《石灰吟》外,还可补充梅、菊等相关诗词,加深对写法的理解。
四、内化品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人物品质。“体会”与理解不同的一点是,要求再次提高,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受到人物品质的感染启发,内化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