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No.21/第九章/3
第九章 败军之将 犹可言勇(之三)
饱尝千辛万苦,克服无数险阻,历经半个多月、一千四百多里的艰难跋涉,额尔古伦及八百官兵一步一步,终于活着捱到阿克苏城下。这时,他们才惊闻西四城已全部沦陷,张格尔叛军肆意杀戮,四城军民死亡无数,没有多少能活着逃出来的。官兵听了个个心惊胆战。可怜这八百官兵,他们多么盼着能暂且栖身阿城、得到休整啊。
然而,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对额尔古伦及其手下这八百官兵非常不满,认为他们“未能捐躯行阵”,擅自“退回阿克苏”, 有贪生怕死之嫌,起初不让他们进城,好不容易进城后,又进行了种种刁难。
额尔古伦含羞忍辱去见长清,奉命报告了败撤的经过。
听完禀报,长清面沉似水,冷酷无情,不问青红皂白,斥责他失守喀什噶尔城。最后,长清凛若冰霜地说:“逃回阿城图苟安,罪责如山谁来担?后果严重不堪想,详情将奏报皇上。”
额尔古伦甘愿一身承当所有责任风险,他心情激动,再三哀求:“九死一生众官兵,如今饥饿待死亡;大臣若要赐恩惠,贱辈此生永不忘。”
长清仍怒气未消,只是考虑到当下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勉强传令下去,责令粮饷处的官员发粮救济这些撤回来的官兵,但务必查点清楚人数,按人头拨发,不许紊乱,不许多发一份军粮给额尔古伦。
军粮官给他们发放了少许难以食用的乌黑发霉的面粉。额尔古伦怒火中烧:饷处官吏心如蝎狠!当此败挫之际,正须鼓舞士气,而长清竟以霉烂粮食给饷,真是欺我为甚!但额尔古伦与八百官兵敢怒而不敢言。霉面实在难以下咽,但大家腹中久已空空如也,万般无奈,只得闭目强行吞咽。苦面咽到空腹里,辛酸泪下腹中翻。
而这时,长清拟写一份奏折,呈伊犁将军长龄转报朝廷,指陈额尔古伦“未能捐躯行阵,退回阿克苏”。很快,额尔古伦受到清廷有失公允的严厉处分:“著贷其一死,俱行斥革,交该将军饬令各带原兵,在军前效力自赎”。这就是说,朝廷虽然暂且饶过额尔古伦等人一死,但却全部予以斥责革职的处分,并交伊犁将军长龄严加管束,责令额尔古伦等各带领原班人马,在军前戴罪立功。
闻命之下,额尔古伦满腔悲愤,但又无处宣泄,他只有在悼念喀什噶尔阵亡战士的悼文中一抒胸臆:呜呼!我一百五十名阵亡兄弟:皇天生人,寿夭不一……夫胜败无常,死难英灵,大丈夫既马革裹尸,捐躯沙场。当其离乡赴敌,欢跃争先,及其死而有灵,料知生者之状何似?其可悲可忿者,主帅庸驽,则部属必致受其惨毒,致死者以鲜血溅黄土,而幸存者无不悲愤填膺,无所告诉矣……
就在额尔古伦悲愤已极、生不如死的时候,伊犁将军长龄来到阿克苏,他安抚额尔古伦等八百官兵好好休整。更为难得的是,他与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乃至与朝廷的看法不同,认为:为了保存实力,从喀什噶尔返回阿克苏是应当的!并当面向额尔古伦讲了这番意思。
将军的句句话语,犹如苍茫夜空中密布的星斗,晶晶闪亮,使额尔古伦见到了一线光明;又如拨亮一盏金灯,把额尔古伦内心照亮。
原书图片这是他自打撤到阿克苏以来,第一回被人理解。患难见真情!感动万分的他,油然赞叹道:将军心胸比天还宽广!我只因官职卑微,身份低贱,所以才将战事不顺常常挂在心上。
尽管额尔古伦忍受了种种歧视与精神上的痛苦,但他决心早日收复西四城的勇气,却丝毫没有动摇。
敢问:败军之将,犹可言勇?
正是!他要振作起来,忍小忿而就大谋,一切从头来过,续写新的传奇……
有道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能伸能屈,一时落魄,何足道哉?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定购)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我已获得出版社和作者授权。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