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月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03:39 被阅读0次
    异乡月

          在波士顿过了一个忙乱的中秋。刚好在中秋搬进新公寓,未开封的箱子堆了一地,想物我两忘怕也是难后来去参加聚会,结识新朋友,言笑晏晏。回来后奋战到凌晨。可惜中秋并不像跨年,在守岁中听新一年的钟声敲响,然后仿佛一切又可从头开始。

          毕业后辗转住过几个城市,起初以为自己对异地和异乡都免疫,只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习俗罢了。后来发现并不如此。在苏州住过半年,不知为何,时时都觉得是异乡,想家,盼望亲近的人可以来看望。每个周末都要赶到浦东机场,就为了回去看家人。后来离开苏州,有如释重负之感。苏州很美,一直是我心里最美好的城市之一。离开后只要有机会,就常常想故地重游。但是,一地的美好和人能在其中生活,是两回事,甚至是不相干的事。也许人也如此。

          三年前刚来波士顿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到了异乡。很多人以为出国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障碍,开始时看起来似乎如此,因为我们没有在不能流畅沟通的环境里生活过。但是久了,就会明白,语言问题是最皮毛的。这可能也就是所谓“融入”话题的由来,就是语言关过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活出在家乡般的自在。是什么横亘其间,让人有异国他乡之感呢?试着总结一下,也许都不对,只是作为以后思考的参照物。以前觉得人与人之间共性多,个体差异少,现在明白人与人的不同才是这个世界的构成逻辑。所以,这只是一份个人总结,根本无法涵盖别人的感受,甚至结论可能相反。人的局限性在此,就是以自己的眼去看世界。而世界是头大象,我的总结,就是盲人摸象的结论。

    异乡月

          对我而言,异乡感的第一个来源是生活舒适度的改变。我怕冷,那年在苏州过了一整个冬天,苏州室内没有暖气,只有空调。每次回到住处,整个屋子仿佛冷冻过,待到屋子暖起来,人才慢慢缓过来。感觉一天里不停在冻僵和缓过来之间转换,这无疑破坏了在山塘街走过时对这个城市的美好感觉。波士顿更冷,但是取暖条件好很多,并不会有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但是配套条件和国内差很多。国内现在的基础设施和商业分布都很好,而且网购和快递很发达,基本需要的东西都在唾手可得的范围内。在波士顿,这些都消失了。以前上课时曾订过一本教材,由于没有加急,教材到的时候课已经结束了。在那些著名的富人区的town,去town center会充满挫败感,可能只有几间很小的饭店或者一个超市、几个小店,我们国内的N线城市中心配套也不会如此。是的,这成就了富人区的静谧和私密性,但是如果刚从国内过来,确实会有很大落差。很多人觉得美国房子便宜,是因为没有考虑持有成本。而且,真的住进一个house,会发现它有点像孩子,不照料是不行的。屋顶可能会漏,后台系统可能会坏,树可能被风吹倒。即便没有这些,草坪需要打理,gutter需要清理,落叶要扫。如果您还要做些改造,那份工作清单会更长。有的人喜欢这些动手或者劳作的事,我却讨厌被杂事占去时间。人生苦短,总感觉做这些事,于人生是一种亏损。所以道理就是这样,甲的蜂蜜是乙的砒霜这些配套问题和生活琐事,看起来都不是大问题,但却改变了生活内容。比如要做很多活儿,想吃个饭可能要开车跑很远。人会慢慢发现自己将时间分在了和以前迥然有别的事情上。比如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可以锻炼、读书、写字、神游天外的思考或冥想,现在换成每天为获得生活的保障和便利性跑来跑去,这生活就偷偷转换了。我们可能会回忆起以前的自在和舒适,然后不能不心生感叹:异国他乡。

    异乡月

          其次,其实倒是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不同。在国内的不同城市,这一点差异也很大。一直很喜欢北京,被不少朋友质疑和诟病。是的,空气污染,拥堵,去哪里都像望山跑死马。可是北京的另一面让人乐而忘返。国内第一流的剧目、音乐会、表演,个色的书店。终我一生,我只是一个中文使用者,实在找不出比北京更好的中文文化环境。北京对我而言,是老师,给我基本观念,教会我思考。城市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作用,并不比大学弱。当来到波士顿的时候,我认知不到这里的文化。人们常讲文化冲突,冲突是在认知之后的,对于自己根本不认知的东西,何来冲突呢。读过一些书,没感觉哪本书真的说明了文化冲突。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必然对两种文化都很深入才行。国内好像引进过《无声告白》和《雪花秘扇》之类在美华裔用英文写的书,说真的,我都不觉得她们写中国文化的部分是真实的。不如基辛格的《On China》,这是从政治家角度观察到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手的,而且下过很深的功夫,有很深的思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事物,我们不能准确描述它,又要和它如影随形在一起,感受会是怎样。在国内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不管我们认知的方式为何,我们会认为自己可以运用逻辑解释它,哪怕不能接纳,至少自认为可以认知。这种自信,在异国文化里,很难建立起来。没有这种自信,人就难免惶惑。基辛格认为中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没有沦为殖民地,在建国后军事力量不足以和苏美抗衡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大国的地位,除了当事者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自信。没有新建,只有重建。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这些自信,在异乡如何安放?如果不能很好认知,又不能妥善安放,难免会时时处处感到异乡的掣肘。

    异乡月

          在波士顿,我见过生活状态非常好的华人。印象最深的一位,是女儿小朋友的妈妈。几乎听不懂也不会说英语,但是人潇洒漂亮,单纯可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所说的社会配套也好,文化也好,都还是从人类社会制度中来的东西,制度和人生本来就是两个方向。人的性情本是自然和朴拙天真的,社会制度不能战胜的很多,人类的天然本性却可以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所以说到底,这些思考和讨论也是无用和虚无。女儿小学时的总结最好:高兴的在哪儿都高兴,不高兴的在哪儿都不高兴。

          公寓楼下是球场,周末早晨颇有来打球的人,间或有对话传来。想起北京市场上的京片子。语言是不同的,自在却是相通的。《圣经》上说,人类建造巴别塔,因而被变乱了语言。但是从没说过,人类同时也被变乱了感受和意志。所以,一定存在相通的路径,让人可以在此处快乐,在彼处也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异乡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vp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