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东二张”,张溥和张采,都是靠读书出身。两人在县学时,一起在张溥的七录斋读书。那个读书是苦读,没有好的家庭条件,于是想起了范进。
《儒林外史》写科举过程,挺真实的,非作者亲历不可能写得出来。了解过科举基本知识之后,再对照看小说,就更有意思。
范进五十四岁还是童生,就是过了县试、府试,但是院试始终通不过,进不了学。这次新上任的周学道,也就是省级行政机关主官学政的官员,主持院试时看到了他,一看很老嘛,就留意到了,交卷时聊了几句。
范进自己很卑微的,不敢说什么,只是如实讲,名册上三十岁,实际五十四,能力也欠缺,长期没进步之类的话说了一通。周学道问他为何总不“进学”,啥意思?就是考过了院试就是生员,或叫诸生,或叫秀才,就可以进学校,比如县学、州学、府学。范进是南海的吧,考过才能进南海县学。进学,就是秀才,有了待遇,就不会象周学道看到的那么穷苦的样子。
把范进聊走了,周学道就看他的试卷,初看一般,再看还行,又看才发现埋没了人才,于是取了第一名。所以这也可能看出,考得成绩不好,未必是自己不行,实际可能有三种情况:确实不行;主考根本没看懂;文章本身可以,但评价口径不同。范进前面考了二十年,看来很多时候是主考没看懂。张溥写文章有段时间学刘知己啥的,效果很差,走了弯路,就是属于评价口径不同。
周学道看懂了范进的文章,就按照第一名录取了他。于是考了二十年,范进终于成了秀才,成了有身份的人。老丈人胡屠户拿了大肠来贺,虽然还是一顿讥讽,但明显态度变好。还交待女婿说不要跟平头百姓平起平坐,凡事要立起体通来,不要“坏了学校规矩”。啥学校?就是说范进进学,进了南海县学。你看连胡屠户都比我们清楚。
周学道是省里的学政,是皇帝派到各地主持考试的,考完本地还要考外地。第二天走时,范进傻傻送出三十里,周道学就鼓励他接着考,“火候到了”。
紧接着,来年秋天,省里乡试。没想到范进果然中了,他自己也没想到嘛,结果一时失心疯。老丈人这回态度更好了,差点不敢动手打他,因为人家是举人,你一个平民能打举人吗?要抓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