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速握(上)

作者: 鹰如来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23:09 被阅读0次
    《世界秩序》速握(上)

    在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统治者相互角逐的岁月被后人视为一段破坏天下太平的不幸分裂时期。而欧洲却因四分五裂而兴盛,并欣然接受了自身的分裂。各王朝和民族没被看成需消除的混乱,而被视为一种趋向均势的内在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每个民族的利益、完整性和自主权均得以保全。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秩序源自平衡,自我认同感源自对大一统的抵抗。

    波希米亚的贵族发起了一次政权更迭,主动把本国皇冠让给了一位信奉新教的德意志君主,意味神圣罗马帝国不再是一个天主教体制。哈布斯堡帝国调动军队镇压波希米亚人的反叛,随后趁势镇压各地新教。

    自从14世纪以来,法国的国王一直有最虔诚的天主教国王之称。然而这并不妨碍法国根据国家利益行动,支持新教联盟。倘若新教徒被打垮,奥地利就会直指法国。通过支持中欧一批小国削弱奥地利,法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保持中欧处于分裂状态始终是法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只要这一理念构成欧洲秩序的核心,法国即可称雄欧陆。当这一理念不再支撑欧洲秩序时,法国的统治地位也随之坍塌。

    从黎塞留(法相)的一生中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一个基于通盘分析的长期战略观。第二,分析往往是相互抵触的纷杂外力,把它们引向一致方向,通过这一过程形成长期战略观。第三,尽可能弥合本国社会的现实与所追求目标之间的差距。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后,实现均势已被公认为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之一。一旦均势被破坏,就会出现一个维护均势的联盟。

    卢梭一步步引导读者对人类社会做了"理性的"剖忻,把现存体制的一切一一财产、宗数、社会等级、政府权力、公民社会一一斥责为幻象和欺骗。为了推行这一意识形态,一切君主政体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敌人。

    拿破仑集大革命化身和启蒙运动代表于一身,走上了统一和独霸欧洲的道路,打垮了西欧和中欧的所有敌手。他把一些战略要地并入法国的版图,在没有并入法国的要害之地建立了法国的卫星国,交给他的亲戚或法国元帅统辖。

    特拉法尔加海战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因此短期无忧,但又没有强大到可以跨越海峡大举进攻法国。若与征服者媾和,法国将掌控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迟早会打破英国的制海权。英国于是待拿破仑犯错,然后以均势捍卫者的身份再次出兵欧洲大陆。

    拿破仑的失败首先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其次是因为欧洲其他国家一致对敌,虽然行动晚了,但仍验证了威斯特伐利亚准则的威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秩序》速握(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nl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