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自己从几岁接手了这活儿,因为,我最初的记忆,是关于割草喂兔子,要不就是挖马齿苋喂猪,还有就是放鸭子了。
这些小动物我还是能驾驭的了的。而牛,在儿时我的眼里是庞然大物。
它是温顺的,在父亲的牛鞭下,让它走它就走,让它停它就停。初春季节,地块那么硬,尤其是湖地,又黑又硬,感觉都板结成一块了。
牛的脖子上被套上牛锁头,连接到耕犁上,它低着头,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向前。初春时节,有些野草已经萌生,绿油油的,它会忍不住吃两口。
但是它的嘴上戴着嘴笼头,是结实的皮绳结成的,呈网格状,因此还是可以偷一点嘴。这个时候,父亲并不用牛鞭抽它,只有走偏了路线影响了耕地进度,才会举起手中的鞭子。大多数时候,牛鞭在父亲手里仅仅是放个空响,而后牛就拼命往前去了。
我一直觉得牛很可怜,劳碌一生,摆脱不了的宿命是端上餐桌,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我也怕牛,我不明白为什么牛总是要逃跑,绳子栓不牢它就跑去糟蹋庄稼。我曾经亲眼看着父亲与牛在秋天的花生地里兜兜转转,父亲拿树枝怒气冲冲的抽打牛,要给牛教训,要它为自己的逃跑付出代价。
我想看又不敢看,提心吊胆的,一会儿担心牛会撞到父亲,一会担心父亲打伤了牛,直到牛无奈的卧倒,才结束这场战役。
牛是庄稼人的至宝,多数情况下,父亲特别心疼它,农忙季节,夜里甚至都要给它加餐。
牛的饲料是花生秧子,六七亩地的秧子按理也够牛吃的,但是这些花生秧晒干后一部分给牛留着,大部分是粉成糠,用来喂养家禽牲畜(包括牛在内)。所以大部分的农闲时节,牛是靠野草生存的。
最初放牛,我是跟随爷爷出门的。牛,其实很温驯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甚至靠到你身边蹭痒痒。
后来,大约觉得可以放心交给我了吧,我就一个人牵起牛绳。无论阴天晴天,斗笠是少不了的。我们那地方叫席尖子,用料跟凉席一样,尖尖的,倒是形象。
天太热时,我就把席尖子戴到牛头上,它并不领情,可能也天生不怕热,很快就会掉下来。而我躲在树下阴凉地,看书去了。
那个时候,荒地荒沟很多,野草茂盛,所以牛并不逃跑,埋头饱餐。
比较苦的是下雨时节,尤其是夏天,雨说来就来,一下就是倾盆大雨。我是不喜欢带蓑衣的,那东西干的时候就沉,雨打湿了更是沉。妈妈就给我带块塑料布,我多部分用来包书了。
有一回,我放牛的地方有点远,在莲花汪那里,或者叫菱尖(菱角)汪,因为并没有一朵莲花,从来也没见一支。
本来在沟崖底避着也还能凑合,牛在雨里不时扑棱一下脑袋,甩甩雨水。
眼见着雨越下越大,没有停的意思,天要黑了,我有些害怕,于是牵着牛绳往村庄的方向走。
斗笠在狂风下并不起作用,反而是累赘,我不敢丢弃,那是花钱买来的。开始时,我不敢太靠近牛,怕牛蹄子踢到我,后来雨实在太大了,身上特别冷,又特别累,我就试着揽着牛脖子,靠在牛身上。牛并不反对,慢下脚步,让我跟上。
我看到它的眼睛很大,蓄满了泪水,每眨巴一下,泪水就随着雨水一起落下……
放牛
网友评论
我小时候家里也喂过牛,但是我没敢单独放过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