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至简历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坚持原则却未必正确:名将周亚夫为何含恨而死?

坚持原则却未必正确:名将周亚夫为何含恨而死?

作者: 至简君 | 来源:发表于2017-12-09 19:26 被阅读85次

条侯周亚夫是西汉文景时期的著名将领,还曾在汉景帝时期担任丞相。但他担任丞相之职仅三年,就被罢免了。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将周亚夫打入监狱,周亚夫因此绝食而死。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文帝为了防备匈奴,任命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有一回,文帝亲自前去尉劳将士,到达细柳军营时,却见军中将士披铠戴甲,严守军营,连皇帝的仪仗队也不让进入。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通报周亚夫,周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文帝进入军营后,周亚夫仍然丝毫不给面子,严令皇帝的车马不得在军营里驱马奔驰,见文帝时还拿着武器,只是拱手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周亚夫不给文帝面子,一方面说明周亚夫治军严谨,令人钦佩;另一方面则说明周亚夫是一个极端固执、不懂变通的人。在军营中,当然要治军严谨,这是对的;但皇帝亲自慰军,周亚夫还摆谱,显然不是正确的选择。还好文帝是明君,深明大义,若是遇到昏君或暴君,周亚夫如此摆谱,他的脑袋恐怕当场就要落地了。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叛乱,吴王刘濞率领叛军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梁王向驻扎在昌邑的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认为坚守有利,深沟高垒守不出,不肯去救。

梁王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周亚夫救梁。周亚夫对景帝的诏令置之不理,不遵从诏令,仍然坚守营垒不出兵救援,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

后来的战局走势证明,周亚夫的判断是对的。吴国军队缺乏粮食,久攻不下,士兵饥饿,只好撤退离去。周亚夫于是派出精兵追击,大败吴军。刘濞逃到越地,被越人所杀。七国之乱,双方攻守只进行了三个月,叛乱就被平定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亚夫的判断。

然而,周亚夫的判断和做法虽然是对的,却未必是正确的。

其一,梁王是景帝的同胞弟,深受窦太后喜爱。周亚夫不救梁王,不仅招致梁王的怨恨,而且也得罪了景帝和窦太后。后来梁王每次进京朝见,都会在窦太后和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短处,这也是导致周亚夫失去景帝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七国之乱中,梁王还好有两把刷子,顶住了吴王刘濞的多次进攻。假如梁王只是一只纸老虎,最终被打败或弃城逃跑,那么汉都长安就直接暴露在叛军的眼皮底下,周亚夫的罪孽可就深了。

七国之乱后,周亚夫因功升任丞相。此时,窦太后建议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周亚夫反对说:“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现在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有违规约。”景帝听了默默无言,只好作罢。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的人。周亚夫又说:“那几个人背叛他们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们为侯,那还怎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

周亚夫反对给王信和投降的胡人封侯对吗?对!但不正确。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初吕雉专政时,想分封吕氏族人,王陵反对而陈平、周勃虚以逶迤,结果王陵被免职,而陈平、周勃则保住了职位,终于在铲平诸吕之乱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周勃,就是周亚夫的父亲。

周亚夫过于坚持原则,老是抬杠,景帝因此认为周亚夫不适合当丞相,罢免了他的丞相之职。不过,到此时,汉景帝还没有要杀周亚夫的意思,相反,他甚至曾一度想让周亚夫成为托孤之臣。

周亚夫被免职后,汉景帝在宫中召见他,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一大块肉,不放筷子。周亚夫心中不满,扭头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汉景帝笑道:“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周亚夫脱帽谢罪,然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汉景帝目送他离去,说:“这个遇事就不满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也就是说,汉景帝在免去周亚夫丞相之职后,又设局考验他,但周亚夫的牛脾气并没有改变。汉景帝为了让皇权得以顺利继承,终于下定决心杀周亚夫。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被人举告谋反,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汉景帝于是趁机将周亚夫交给廷尉,打入大牢。狱吏逼迫甚紧,周亚夫因此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

周亚夫含恨而死告诉我们,坚持原则固然重要,懂得变通同样也很重要。有时候,在原则上是对的事情,却未必就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坚持原则却未必正确:名将周亚夫为何含恨而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cv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