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让梨的孔融,因为什么,竟被安上不孝的罪名?

让梨的孔融,因为什么,竟被安上不孝的罪名?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16:46 被阅读28次

在小时候学的《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个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可谓是家喻户晓。小时候的孔融守孝悌之义,又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聪明伶俐,很受长辈喜爱,长大后也是当时的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担任过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等职,人们称他作北海相,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着名士的头衔。

所谓名士,在当时可算得上文坛的比较权威的人物,往往是世家大族出身,有很多渠道被举荐上来。可以说非常具有话语权,就好像现在的媒体,影响着舆论导向。就算当时战争烽火连天,各地诸侯相互攻伐,视黎民苍生如草芥,也是不太敢杀一些太出名的人,而孔子的后人孔融,就更不得了了。

但是这样一位名士,后来还是被当时刚刚权倾朝野的曹操杀害了,而且曹操还用得是一条匪夷所思、更像是欲加之罪的罪名:不孝。当时的人都深深地为之叹息,却畏惧曹操的权势,只有一位叫脂习的大夫,伏在孔融的尸体上为他哭泣,为他收尸,曹操起先大怒,要送他一起上路,后来感慨于他的义气,倒是放了他一条生路。孔融死的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的9月,正是曹操在赤壁之战败亡的前夕,在曹操的军事重心放在对外的同时,却如此处心积虑地除掉这样一个名士,让人难免会猜测,曹操想在大战前夕先安定人心,统一思想,揪住孔融的一些不当言论大做文章了。

孔融究竟做了什么,被曹操用这么一个看起来蹊跷的罪名来治罪?深究起来,是缘于他当时的一条非常前卫、惊世骇俗的言论,是一番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论述。孔融说,父亲双亲对孩子有恩吗?其实没有什么恩德,是为了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享受天伦之乐才养育孩子的。父亲对儿子来说,有什么亲情呢?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缘于一时的情欲;儿子对母亲来说,又称得上什么呢?就如同把东西放在一个容器里,等东西拿出来以后就和容器没有关系了啊。

这是孔融曾和与他交好的名士祢衡说的,记载于《后汉书》中。虽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父母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件快乐的事,这部分还是能接受的,但在当时,在当时的接受正统儒家学说思想的人看来,这些言论无异于大逆不道,是无法被主流阶层所容忍的。

这里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曹操急于先稳住朝内,必要先立威信,而孔融实际上是经常和曹操对着干、唱反调的人,他性格刚直,经常散布一些不利于曹操的言论,对朝廷的主张多有议论。曹操征讨袁绍占领邺城后,他的儿子曹丕就把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夫人甄宓抢来为妻,孔融就写信讥讽曹操,连脂习都劝过他不要总是对着干,孔融却对此并不听从,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虽然攻击孔融这条不孝的言论,其真实的目的还是因为他嘘枯吹生,喜欢清谈高论,诽谤朝政,曹操个人的出身并不是高贵,是宦官曹腾的后代,他生平很痛恨那些自命清高、以名士自诩的士大夫,他也因此特立独行,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所用的文官武将哪怕是有过过错的,有缺点的,他都能量才录用,也有不少从敌军阵营投奔的,甚至曾经背叛过他的,只要在大的方针政策上没有忤逆他,他也会酌情录用,比如张郃、张辽这名将就是如此。

还例如有个叫丁斐的人,他是曹操的老乡,为人却特别贪财,多次贪污触犯律法,当时毛玠任司法官,几次报告曹操要治他的罪,曹操却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贪婪,但是我有丁斐,就像主人家的狗,有的时候会偷点东西吃,但是保护好了我的粮仓。”可见在曹操看来,丁斐这样的人用起来才听话放心,而孔融那样的就是属于另一个阵营,曹操非常猜忌和担心,害怕他会传播更多不利言论,而罪名则是有之更好,没有也会有别的罪名。

曹操就是要告诉天下人,他要为寒门子弟树立一个榜样,他看不起那些门阀大族,就是要来个以言治罪,处心积虑要揭发那些人伪善的本来面目,将他们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曹操的作为也影响了三国乃至于后世南北朝的思想,以至于无论多么寒微的出身,人人都能自立山头,人人可称太祖。算是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先例。

可叹的是孔融在被满门抄斩之时,尚有一个七岁的幼女和一个九岁的男童寄养在别人家中。即将被搜捕却不为之所动,还能笃定淡然的下棋。别人告诉他:“怎么不逃啊?”他们却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被捕时,引颈就刑,神色慨然,时人为之伤悲。我们今天听到的这句名言,竟是两个幼年的孩子临危不惧的遗言。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梨的孔融,因为什么,竟被安上不孝的罪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fb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