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陶渊明,是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悠悠然的闲适,悠然自得,心情怡然、无忧无虑地在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南山美景映入眼帘。这是何等的自然、超凡脱俗。被他的洒脱自在而折服,喜欢他的淡伯情怀!
又读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陶渊明用一生诠释了自由和快乐的意义,也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悠闲”。
他清雅脱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他淡泊名利,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浅,不汲汲于富贵”;
他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人生如寄,及时行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景翳醫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
他向往归隐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他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还嗜酒,“亲友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不在乎贫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他就是潇洒、飘逸、悠闲的代名词,是“久在樊笼里”的现代人心心念念向往的。是人们心灵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被人称道的田园诗人,他已经和他的文章融为一体。「陶渊明」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是心所向往的所在,是精神寄托。相信许多人心中都有陶渊明情结,视他为自己的精神故乡,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陶渊明:超然物外,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
如果可以,谁不希望归隐田园,远离纷争,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希望解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更希望“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间能有几多人?”
奈何我等“误入尘网中”,“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于是,“陶渊明的生活”成了希望。
希望偶尔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时矫首而遐观”,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再“临清流而赋诗”,“乐琴书以消忧”。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珍惜每一个可以悠然自乐的晨与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