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
一
今日如期观看强校长发在学校大群的王宝寨老师讲解的《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的第二集视频。
今天讲的内容是第三个层面“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中“如欲化民成俗”尤为详细。
王宝寨老师从学校教育谈到家庭教育,从教育学生谈到学校管理,由浅入深地诠释了“化民成俗”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的管理,是学校的重中之重。王宝寨老师用教育大家魏书生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学生自觉管理习惯的养成,就不用担心班级成绩会不好。
一年中,因魏书生老师的多重身份(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所以事务繁忙。他要管理学校的各个方面,他要到各地参观学习,他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可他所带班级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魏书生老师不仅“求善良”,而且“就贤体远”,更能“化民成俗”。
“俗”,风俗。什么是“化民成俗”呢?让人们的行为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比如我们过年都要贴对联,清明都要祭祖,端午节都要吃粽子这么简单自然天成。
如果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那我们就不用担心成绩了。如何让学生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呢?
1.在低年级即刚进校时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比如按时到校,上下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等小学生守则。
2.诵读《弟子规》以正其行其心。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
3.每天检查作业,以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句话是孔子在《汉书·贾谊传》说的,《汉书·贾谊传》:“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为孩童时期是学习在先,然后再按照学习来的东西做事的。孔子说:在少年时成长是受天性的影响,习惯是自然形成的。
表明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各种习惯的好与坏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是孩子步入学校前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也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与老师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三
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十分坚信,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比起组织星期日的消遣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要困难得多。比起直到少年走出校门沉醉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空气之前抓住他的手不放来,教会少年自我教育也要艰巨和复杂得多。惟有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这些困难。我在学校里干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已使我对此确信无疑。”
他认为,放任自流的教育和抓住不放的教育,都不能算真正的教育。他还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懂得一个真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教育规律之一;要这样教育小小年纪的人,让他拥有他付出昂贵代价得来的精神财富。这代价就是奋发努力,就是克服困难。学校教育的最初步骤,实质上就是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事业本身固有的、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苏霍姆林斯这里所说的“最重要的教育规律之一”,指的是学校教育内部的规律,它函盖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四
那么,具体地怎样进行自我教育呢?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有很丰富的、可操作的经验。
1、要让书籍成为自我教育的工具。
2、组织关心他人、奉献给他人的活动。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5、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6、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自我教育史;自我教育点亮人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五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