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答问》(84)
原创作者:李本聪
是什么东西催生了您的教研意识
问:说到教育教学研究,李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算是著作等身的人物了。我有一个疑问,您一辈子坚持教育教学研究,是什么东西催生了你的教研意识?
答:很明白,是问题催生了我的教研意识。小而言之是学校里的教育教学问题催生了我的教研意识;大而言之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催生了我的教研意识。我参加过课题研究,但我对此一直不感兴趣。因为教室里的工作实践一再告诉我,我不是象牙塔里的专门家。我的工作需要理论支撑,但我不应该研究理论。我只能用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来验证理论,丰富理论。我做得到的,我能做的,仅此而已。教师,首先需要明白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唯有定位准确,才会方向准确。
我说过,只要来到学校,只要走进教室,只要思考教育,只要心灵还没有麻木,只要不闭着眼睛,教育教学问题,每天会大量产生,潮水般向自己涌来。为了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些,为了能把学生教得更好些,为了使自己能成为称职的教师,为了在学生眼中正面的东西多于负面,为了将来少让学生唾骂几句,我就会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伴随而来的就是工作创新,就是课堂改观,就是日新月异,就是教育教学风格卓然不同,个性特色,自成一家。我无权去评论我是教得好还是不好,但我有权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教小学语文,最初的时候,和大家别无二致,抄词语解释,写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逐段分析,清唱到底,然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问题来了,课堂上死气沉沉,三文钱算个命,尽你先生说的。学生,你爱听也得听,不爱听也得听,我是教师,在这里我是绝对权威拥有者。接着问题又来了,这样的教学,自己心中的底气在哪里?是什么?深入思考,我不禁头涔涔汗淋淋,俺是官老爷卖豆腐,人强货不硬。不改革,中国社会就没有出路,我的教学,不改革,也没有希望。于是有了我的“中年变法”——“边读边想边理解”教学法产生。边读边想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一边把课文的文句描述还原为画面,理解要达到三个层次:知道字面意思,知道字面背后的意思,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到理解中来。这个变法仅只是探索,问题又来了,如何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所得?要是他们在学习中杀了马虎,其内心活动,老师仍然无法窥探,这是我不太成功的教学变法。
问题意识继续催促着我向前走去,于是“文本细读”教学法产生了。解构过去,重建未来。从教学实践出发,在两个层面上构想,首先是课文层面上细读:研究这句话写什么;研究这句话怎样写;研究重点句背后的意思;品词品句;研究这段话写什么;研究这段话怎样写;我的疑问;我自己试着给出的答案。记下详细的读书笔记。老师这样来准备课,学生也这样来预习课文,把功夫花在课前。第二个层面是,把自己和文本对话的收获,拿到课堂上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思想碰撞,思想点燃,火花迸溅,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一路走,一路生成,一路都有美好的风景。
我发现了问题,我思考了问题,我解决了问题,我就想说,教研成也,文章成也。在问题的牵引下,问题催生了我的教研意识,越走越远。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