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丨习惯养成

作者: 丨张伟丨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09:39 被阅读0次

    自我管理 丨 文 /  张伟   滚雪球习惯养成社群主理人

      这是椰子私塾第1281篇原创输出

    可以没有实力,但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

    儿子13岁,有次聊天问他: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信心吗?他回答有。我继续追问:你的信心来自哪里!他沉默数秒:就是有信心。

    如果我问一个成年人:对未来的任何预期都能实现吗?理性的你会回答:不一定。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冬天走了,春天会来;树叶秋天落下,春天长出新芽。这些常识隐藏着我们对预期的理解。在日复一日中,大脑逐渐认可一些概念,逻辑,前因后果,比如自己相信只要对未来有预期就会实现。如果实现不了,空虚,挫败,然后找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创造一些奇怪的假设,为自己解释或辩护。

    就如,你期待第二天能跑步5公里一样。预期得到满足,便满心欢喜。预期未满足,便找合理解释。为什么要为自己找合理解释?是因为预期得到满足的逻辑认知已经深入大脑。预期得不到满足,不符合自己的认知。不符合就不爽,为了消除它只好随便找个解释了。

    这样会让你曲解或忽视重要信息,找不到问题本质。也是就是说,即便我们理性知道预期并不一定能实现,对预期未得到满足会影响认知。放弃的原因和梳理过程相对容易,那如何才能挖掘背后的潜藏规则呢?怎么才能更好的知道自己放弃背后的动机呢?

    我试着梳理一下,放弃的原因。有时给人感觉是显而易见的,我要提醒的是这仅仅是感觉而已,或未经仔细分析。举个例子,情绪,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有个人在哭:有人觉得是喜极而泣,有人觉得是痛苦难忍。也就是说,对事实的解读有多种方式。哲学上有个有趣例子:

    威廉·詹姆士曾讲,他在一次漫步归途中遇见一帮朋友就一只扒着树干的松鼠进行争论。当有人绕着树转圈时,这只狡猾的松鼠会贴着树干绕圈,总让树干挡在自己和转圈的人之间。詹姆士的朋友都承认人是在绕着树转圈。但他们对于人是否在绕着松鼠转圈却不能达成一致。——《哲学是做出来的》

    这个例子说明,你轻易得到的答案可能是错的。分析出来的原因是真还是假?挖到原因的本质,会怎么样?基于错误的断论做进一步的决策会怎么样?这么说的主要目标是想阐述,找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给你一个探寻答案的心法。有句俗语说:学来的曲儿唱不得。模仿的代价是淹没自己,须将曲调融入自己的世界中,才算学会。

    我们为什么要分析放弃的原因?大抵上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亲身实际的问题。从这点出发,问题解决会容易一些。你可以思考3个简单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碰到了什么障碍?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障碍的?

    这是查找原因最小模型,在这3个问题下,那些隐藏其中的规则,会慢慢显然。当然,刚开始运用时,那些隐藏其中的规则如海面下的冰山,不易浮现。用的多了,你就挖掘出更多看不到的规则。这是一个慢功夫。

    冬天走了,春天到来,这个逻辑简单,看似自然且正常。生活中的逻辑要比这个复杂的多,来源多样,包括过往经验,社会背景,文化素养等等。这些逻辑是认识世界的窗口,用来了解世界,观察世界,如果这个窗口上的玻璃是有色的,模糊的,甚至是变形的,你认识的世界也并不真实。

    而且更难的一点,思维定式不易发现,很难改变。就如最开始举的例子。里面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预期得到满足,即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却需要建立另外一个逻辑,预期得不到满足应该怎么做?

    以前如果是挫败,直接放弃。理性告诉你要分析原因,查找原因,寻找方案。但那种预期落空的感觉,却为什么总是挥之不去呢。其实,这里面犯了过早盖棺定论的错误。

    通常情况下,某个事有了结果后,特别是失败的结果,分析原因的愿望非常强烈。但请注意,这时的分析,情绪以及信息不全等等都会影响你的分析质量。那种预期落空的感觉,是因为你过早的下了结论,或许是失败,或许是伤心。情绪掺杂其中,这种感觉非常真实。但过上一段时间,收集更多的信息,最初的情绪随着时间已经消退,你看那件事会清晰许多,如你的窗户重新擦了一次。

    不要过早下结论,不要让情绪掺杂在结论中。这是分析养成习惯过程的一个原则。

    -  End  -

    觉得有帮助,点个“在看”,或转给朋友也帮帮TA。

    帮助1000人养成写作习惯,18个月写作能力上一个台阶。认可写作需要长期投入的小伙伴一起来写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松鼠丨习惯养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gx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