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是亲,而德教加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礼记*表记》:“惟天子受命於天,故曰天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故曰天子。虞、夏以上,未有此名。殷、周以来,始谓王者为天子也。”《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所以本章文终引《尚书》“甫刑”篇:“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中“一人”,即是指天子。
关于天子的几种称谓:帝,《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尧舜时期,称“帝”。《尚书》“皋陶谟”中多处有禹对舜的称谓,都是“帝”。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王”,天下所歸往也。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据《尚书》“甘誓”篇,夏已开始称王。 《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只有天子可以称王, 诸侯国国君称王,按制是违制,按礼是僭越。还有一种说法是生前称“王”,死後称“帝”,商王朝大抵如此。
恶,1交恶,一个挚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与人交恶;2厌恶,讨厌,一个挚爱父母的人,怎敢使自己让人觉得厌恶呢;3《廣韻》不善也;《通論》有心而恶謂之恶,無心而恶謂之過。那么“有心而恶”就是发不善的心。一个挚爱父母的人,又怎敢对别人起不善的念头呢!慢,《說文》惰也。从心曼聲。一曰不畏也。《廣韻》怠也,倨也,緩也。《朱子曰》慢,放肆也。 “恶于人”与“慢于人”都是折损福德、招致祸端的心行,所以孝子不敢!“恶、慢”于人,都会给父母带来损伤,或声望,或尊严,抑或身体……总之,孝子不敢因己行、己德之亏而召祸愆于父母! 这一句通于贵贱,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遵循这个原则。“不恶于人”即是博爱;“不慢于人”即是广敬。若自天子至庶人,皆能由爱亲而不恶于人;由敬亲而不慢于人。则定是天下和顺,上下无怨而民不争。
尽,《廣韻》竭也。《集韻》悉也。德,即上文博爱、广敬之徳。教,教化,教而化之,天子通过自己的博爱、广敬化育公卿百官的“恶、慢”厉气。加,《增韻》施也,著也。 百姓,百官,古时贵族百官始被赐予族姓,世代相传。平民没有族姓。战国後才有称平民为百姓的说法。刑,为楷、为模、为表率。四海,四海之内,即是普天之下。上古先民的天人观,认为天是圆的(不是平面的圆,而是一个球一剖两开的一半,像个锅,又说“穹庐”。),地是方的,圆的天盖在方的地上,在天的下方又在方的地外的部分称为海,共有四块,称为四海。海上是没人居住的,所以普天之下就是四海之内。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拥四海而揽天下,所以,施德教于公卿,做楷模于四海。盖,表大概如此。用全部的爱敬之心来侍奉父母,对百官施以博爱与广敬之徳,以此作为普天之下的楷模。这大概就是天子的孝行吧!
《甫刑》,《吕刑》,产生于西周穆王时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刑书。“吕”就是吕侯,又称甫侯,为吕国国君兼周穆王之司寇,主管狱讼刑法之事。受穆王命,在夏代赎刑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法律思想和刑法条文,故称《吕刑》,又称《甫刑》。《孝经》十八章仅此“天子章”引《尚书》原文为佐证。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语出《尚书*吕刑》。“一人”即天子,“予一人”则是天子自称。“庆”,善也,或可衍生为美德,福报。“兆民”,《左传*闵公元年》:“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赖”,《類篇》恃也。上古天子修德,皆以担当为首要!如《论语*尧曰篇》有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天子一人有“爱敬尽于是亲,而博爱、广敬施与身临,以此垂范普天之下”的美德、善行。万方兆民便都能蒙其惠泽,而有所赖恃!“孝”之于天子,实在是至德、要道。
天子孝行给人的启发是“博爱”与“广敬”!庶人虽不能“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但“爱敬尽于事亲”、“不恶于人”和“不慢于人”还是可以实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