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万章章句上下》,其中对于最后一段有关与同姓宗族的大夫与异性大夫,在面对国君统治的问题上,他们会有何表现。这个答案显然不一样,同姓宗族的大夫也会进行劝谏,但是反复劝谏国君都不听,那就必须采取措施,把他从王位拉下来,重新另立新的王。如果是别的不同宗族的异姓大夫,发现国君有不对的地方,也会进行劝谏,如果反复劝谏还不听,那就拍屁股走人辞职不干了。对于当时的诸侯国君,都是家天下,一般一个诸侯国,都是几大豪族势力把持,同一个宗族的大夫,对国君的监督权是很大的。如果发现国君无所作为,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推翻。反过来异姓之卿,就要单纯很多,他们与国王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会积极谏言,但是发现国君并不重视,那他还留在这干什么?赶快走,否则还有不少的风险。
原文如下: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
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大意是:
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哪一类公卿?”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王室同宗族的;还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该如何。”
孟子说:“君王有过失就会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从,他们就会改立他人王。”
宣王听了以后脸色都变了,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罪。您问我,我不敢不说真话。”
稍许,宣王脸色正常了,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碰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会加以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他们便辞职离开。”
个人看法:
孟子这一段关于贵戚与异姓之卿的阐述,其实源自孔子的一段叙述“君视臣以礼,臣视君以忠”,作为贵戚之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合伙人,或者合伙人的后代,一旦发现国君有问题,也就是发现总经理有问题,董事会立马开会协商讨论,这个总经理该换就换,该撤就撤,决不手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异姓之卿,就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职业经理人与国君的关系就是打工的与老板的关系,老板要想利用好职业经理人,必须以诚相待,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如果职业经理人想我们真心提建议,我们都无视,都无动于衷,肯定对职业经理人伤害很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就会出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合伙人与职业经理人对待事业的立场和决心是不一样的,合伙人发现公司管理层出了问题,肯定要追责,问题严重还要罢免总经理,这就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职业经理人主要是执行层,没有发言权,只有建议权,如果自己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连建议权都遭到无视,那么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实际上就归零了,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经理人都在一个岗位上做不长,其实是有苦衷的,一方面是自己的觉得这个岗位上没有发挥空间,另一方面老板与自己的理念相差过大,自己无法影响老板的决策有关!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
孟子针对贵戚之卿与异性之卿的问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一段很不高兴,说孟子讲的不对,要修改。历代统治者都希望从古圣先贤的典籍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有的甚至断章取义,只拿对自己有利的思想,把不利于自己的思想企图掩盖甚至封锁,这样,一方面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可以愚弄臣属部下与老百姓。从这一点看,应该理解统治阶层的用心,不这样做也很难。当然孟子的政治思想理念是具有超越性,孟子具有救世的高度“救民于水火”,他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真正是从人性向善的角度出发,提出“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重要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统治始终停留在民为草芥君王高高在上的家天下格局中,那么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会很不幸,就会产生许多改朝换代的相互屠杀的悲剧。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32:贵戚与异姓之卿
2018-10-3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