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太极传习录中华太极文化
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作者: 太极阐教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9:07 被阅读0次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黄庭经》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闭,寂寞旷然口无言。“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云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那么,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

《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说:”天曰虚。”所以我们打坐也必须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

《庄子·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让心神洁净无欲念,无欲方能虚静。

又如《玄珠心镜注》中讲的:”守空虚无为,久而神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和《抱扑子·论仙》中说的:”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及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游乎无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

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虚极”和”坐忘”两意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我们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玄珠心镜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绵绵然。一定凝神不动,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与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长存也。”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打坐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太清中黄真经》云:”专修静定,身如玉。”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中经》云:”静者寿,躁者夭。”

《坐忘论》讲:”静定曰久,病消命复。”

《金莲仙史》言”静久则气益生。”

《太平经钞》也说:”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

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打坐的意义不仅仅是养生与开悟,另外它还可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古人程颐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讲:”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

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王阳明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相关文章

  • 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

  • 味你而来(5)

    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有典籍记载的我国最早的烹饪鼻祖,当属彭祖。 《史记.楚世家》这样记载道,“楚之先...

  • 历山、雷泽考

    历山、雷泽是虞舜的耕种、渔猎之地,在《墨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由于时代久远,历史变迁,人们对古地名难于稽...

  • 黔游记丨龙门书院,“丝娃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出现龙的身影,如在雕塑、绘画、民俗故事、诗歌里。 “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鲤鱼跳龙...

  • 青蛇问情(12)

    灭顶之灾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

  • 2022-04-19

    个人觉得还是看中国典籍,每一部典籍都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每一部典籍中都记载着中国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中国。 初次看...

  • 常吃人参,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从古至今人参应用至少有着4000年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出现最早的医学典籍中记载其有“人参味甘...

  • 一篇读罢头飞雪

    中国是个注重史学传统的国度,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从编年史到纪传体,记载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厚...

  •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接续前朝《左传》与《国语》,《史记》是我国第三部历史典籍.它以人物传记去记载历史事件.所以,也有人称《史记》...

  • 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蚩尤(中)

    著名战役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l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