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到中午才知道杨绛先生走的,当时心中感觉五味不齐。
按说老先生离开时已年过百岁,自古以来都算得是喜丧了;
可另一面又觉得杨先生白着头接连送走女儿、送走丈夫,又独自清醒地活了18年,着实不易,也确实冷清。
可是我所感到的清冷,就一定是先生会感觉到的冷清吗?我所体会到的离别之痛,就一定如先生曾经体会的离别之痛吗?我所回味的杨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眷侣情深,就一定是有如杨先生心中的浓情吗?
恐怕,这一切只是我们在用他人之情,抒己之意罢了。
杨先生的女儿和丈夫分别于1997、1998年相继去世。那时的她已经87岁高龄。原本她的心愿是:“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结果,她又独自走过了十八年。
不用去说什么当年杨先生如何与钱先生的人生只如初见,不用说什么「相信我,我并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的纯萌怜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己累觉不爱,就将很多的意义放在他人当年的或如今的痴情故事上罢了。
王某和谢某又走到一起了,我们说真爱如水,终将合流,我们相信爱了;
汪某和葛某情变闹掰了,我们苦笑渣男如斯,终有报应,我们不再信爱;
章某微博晒娃被前情痛撕,我们静坐壁上观,有葛如此,做女当如国际章;
林某和霍某忽然暴露恩爱,我们欣喜又若狂,有情如斯,坚守终会得正果。
问题是,我们看得如此热切,我们内心真的信了吗?我们认真如此做了吗?
杨先生走了,肯定不会想到谁会因她而活了。
因为先生一生都坚执着: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不需要什么东西为她而活,因为18年前,她想为之而生的人已经离去。
可这几天,自媒体圈毕竟因先生而活了起来。当我们翻看手机和电脑时,满屏的祭思,满眼的深情,可是如果相互问一问,你真的看完了『我们仨』了吗?你是否看过『走在人生边上』?你确实读懂了『洗澡』?
这个时代,说它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它可以有各种工具和平台,让你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你可以尽情说出自己的心声。
这个时代,它却也是最糟的时代,因为它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岁月,所有人都渴望发声、希望被关注、被崇拜,却唯独忘了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我们借着名人的肩膀,秀出了多少自己的虚荣和优越,秀出了多少自己的投射和移情,譬如名人一秀爱、一分手、一复合、一劈腿,我们总要激动又肝动。
我们搭着故人的足迹,「摆拍」了多少到此一游的机心,借着又赚走多少泪花和金钱,譬如每年的愚人节,如今也不那愚人了,因为还要忙秀哀伤。
杨先生走了,留下既激励青年人、又倍受“假造”争议的九句真言和「百岁感言」,你可以正着说我在缅怀,我当然也可以反着辩骂你是伪造。
我的一位神交好友瓦克五说:每当有名人过世,随着微信上的一番热闹,也就意味着,新的一波“鄙视链”正在形成。鄙视他人并不能证明自己的高杆,要警惕看人不爽的戾气,掩盖的有可能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明明自己才是真爱,为什么却被那个小婊砸夺去了风头!我不能忍!我不能输!……建议被鄙视的可以站走廊检讨一下:自己对名人是真爱还是纯粹跟风,会不会在深度交流中很快露出马脚;而鄙视他人的也不必轻易动气,请和我一起慢慢提高修为,笑看云卷和云舒,淡观装逼和作死。
对的,这正是当代互联网的特点,我们似乎都努力地活成了别人的影子。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先生说过吗?或者是杨先生借他人玑珠?
重要吗?不重要吗?重要吗?
杨先生的活法,淡定从容却同样精彩。不过,年过百龄的淡然,有时候是要用岁月的淬炼方得真精髓,而在这个之前,谁能没有过青葱年华的冲动。
杨先生走了,她也许不需要我们送,因为她是去「我们仨」团聚的。
杨先生走了,我们或许更需要理解「我的生活与他人无关系」真正的道理,老老实实地打理好我们自己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