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65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0-12 15:46 被阅读0次

2023-10-13 六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25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是评价古乐的,仔细一看,发现它是评价人的。就是在高度评价虞舜的同时,又暗讽周武王的伐纣是以臣弑君。
从这一章里,我们大致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他的保守的地方,或者说呢,是不能与时俱进的地方。也是被后人所诟病的一个原因。
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谓《韶》”,“谓”在这里不是对谁说的意思,而是在谈论的意思。就是孔子在谈论和评价《韶》乐的时候说,“尽美矣,又尽善也”。
今天有个成语叫尽善尽美,就出自孔子的这句话。我们知道周朝呢,它保留了很多古代的音乐,唐尧的,虞舜的,夏商周时期的。
其中《韶》乐,就是歌颂虞舜的一个音乐作品。那周朝的人来演奏这个作品,就有赞美、怀念舜帝的意思。我们知道虞舜这个人很有名气,据说是唐尧通过禅让的方式,把天下让给了他;他后来又禅让给了禹。舜呢,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生父,他的继母,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多次都想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害死舜,但是舜呢,始终都做的有礼、有据、有节,不失儿子兄长之道。所以,后来孟子在系统评论前代先贤的时候,就以舜帝为首。可以说在整个周朝呢,舜帝是仁臣、仁君、仁子、仁兄的典范。
“尽美矣”,恐怕指的是这个《韶》乐的曲调,就是在形式上很美。“又尽善也”,我觉得应该指的是《韶》乐的歌词,也就是它的内容。孔子之所以说《韶》乐尽美尽善,指的就是这个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是一部史诗般的音乐作品。
但是,随后孔子在评价《武》的时候说,“尽美矣,未尽善也。”那《武》呢,指的是周武王时代的音乐作品,我想它的内容可能就是歌颂周武王的。周武王前后只当了四年的王就去世了,伐纣是他一生几乎唯一的一个功绩,我们猜想这个《武》也是一个音乐史诗。内容就是来演绎武王伐纣的故事。
周代的君子一方面认为武王是一个圣君。另一方面呢,又认为商纣王虽然残暴,但是他毕竟是君,周武王是他的臣子。所以武王伐纣虽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呢,毕竟是以下犯上。所以呢,有些人对武王伐纣,是持有不同的看法的,恐怕孔子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认为《武》这个音乐虽然很美,但是呢,内容不好,这里有暗讽周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这样的一个意思。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呢,孔子在评论《武》的时候说,“尽美矣,未尽善也”。那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呢?要到孟子时,是孟子的功劳。孟子认为纣王啊,只是一个普通的“一夫”,就是个比较勇猛的男人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君,那武王讨伐的只是“一夫”,根本就没有以臣弑君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孟子他的认识水平明显超过了孔子。孔子呢,还停留在过去的那个朝代,不能够与时俱进。
他虽然也认为周武王是一个君子,是一个明君,但是在孔子的心里,始终有那么一个坎儿过不去,就是说武王伐纣尽管是正义的,但是呢,他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那为啥孟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孟子他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民贵君轻。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后来民主思想出现的源头。
无论是《韶》也好,无论是《武》也好,由于这个历史过于久远,今天我们都看不到了。那么美的史诗般的音乐作品我们都无法体验到,但是与之类似的还是有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创作的一个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我们知道它是歌颂赞美毛泽东的。它的功能和性质应该和《韶》《武》都差不多,我们有空的时候呢,去用心体会一下吧。

李零讲解

古代所谓“乐”,既包括声乐、器乐,也包括舞蹈,还有歌词,即所谓诗。高兴了,都是手舞足蹈、载歌载舞。

孔子是古典音乐迷。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一曰《云门》,为黄帝的音乐;二曰《咸池》,为唐尧的音乐;三曰《大韶》,为虞舜的音乐;四曰《大夏》,为夏禹的音乐;五曰《大濩》,为商汤的音乐;六曰《大武》,为周武王的音乐。六种音乐,《韶》《武》最有名,晚到秦汉魏晋,还有人演奏。《韶》《武》,也见于《卫灵公》15.11。这两种,他都爱,但更喜欢,还是《韶》。他在齐国听《韶》,“三月不知肉味”,说是好听得不得了(《述而》7.14)。

孔子说,《韶》才是尽善尽美,《武》虽好听,并不完美。尽善尽美,现在是成语。孔子为什么这样讲,前人说,那是因为舜是凭禅让取天下,武王是靠征伐取天下,暴力总是令人遗憾。(《武》不如《韶》)

孙中兴详解

孔子认为音乐反映出社会风气和政治兴衰。所以他在本章就评论两个领袖人物或是他们时代的音乐。

孔子评论舜时代的《韶》乐说:“真是美极了,又好极了。”评论周武王时代的《武》乐说:“虽然是美极了,但可惜并没有好到极点。”

“《韶》”,古书中又作《大韶》《九韶》或《箫韶》,古注都说是“舜乐名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新语·独断·卷上》和《庄子·天下》),《礼记·乐记》说是“继也”,《春秋繁露·楚庄王》说是“昭也”,《白虎通德论·礼乐》《风俗通义·声音》《汉书·董仲舒传》和皇侃说是“绍”,就是现在说的“克绍箕裘”的“绍”,是“承传”的意思,皇侃进一步解释说:“韶,绍也。天下之民乐舜揖让绍继尧德,故舜有天下而制乐名《韶》也。”“武”,则是“武王乐也”,皇侃的进一步解释是“天下之民乐武王干戈,故乐名《武》也。”邢昺说是“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武》”。孔子在《论语》中极力赞叹《韶》乐之美善(《述而篇》7.14、《卫灵公篇》15.11)。

“美”,皇侃说是“堪合当时之称也”,朱子说是“声容之盛”。“善”,皇侃说是“理事不恶之名也”,朱子说是“美之实也”。一说“善”本作“缮”,《广雅·释诂》:“缮,治也。”

孔子以“美”和“善”两项标准评论《韶》和《武》两种乐曲,《韶》兼具“美善”双重标准,《武》只达到“美”,却没到“善”的境界。孔子这里也没明说原因。后来的批注都很一致地认为:舜是以自身的德行受到尧的禅让,这种“公天下”“以德服人”的正能量就展现在音乐上,所以既美且善;武王伐纣,靠的是武力,而且已经沦落成“家天下”的格局,虽然也是顺天应人,毕竟还达不到“公天下”和“以德服人”的标准,所以只达到“美”,没能上升到“善”的境界。

从孔子对音乐的评论,也透露出他的“天下为公”的美善目标。也许这两项目标就是前一节仪封人说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原因吧!一个道理,分在两章。这是《论语》密码吗?

顺便说一个和《韶》乐相关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到了齐国的东郭门外,看到一个小孩拿着水壶,和他的车驾并行。他看这小孩的眼神专注,心中有主,行为端正。孔子就让赶车的人赶快超过这个小孩。这个时候响起了《韶》乐,孔子听到之后,三月不知肉味。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可以“自乐”,还可以“乐人”;不仅可以“自正”,还可以“正人”(《说苑·修文》)。这也是个音乐具有影响人我力量的最佳批注,不分圣人和小孩。

现在还有什么音乐有这样的力量呢?

铎罡 书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论语详解 65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5)作者:缠中说禅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杨伯峻:孟武伯向孔...

  • 学习《论语》(65)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讲奏乐...

  • 65/180 论语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 ...

  • 数量遗传与植物育种—李慧慧

    本课件来自百博智慧大讲堂65期:数量遗传、植物育种[https://m.bio-equip.com/m/News?...

  • 2018.1.18(周四)读经典打卡

    2018.1.18(周四)读经典打卡: 滕文公章句上1遍。大学1遍。 累计:论语 学而第一65遍; 为政第二65遍...

  • 2017-12-21和孩子读经典

    2017.12.21(周四)读经典打卡: 论语 学而第一0遍,累计65遍; 为政第二0遍,累计65遍; 八佾第三0...

  • 浅说“好学”

    ——兼作1.14章总结 “学”字,在《论语》一书中,共出现65次,在43篇之中;其中“好学”在一起出现,《论语》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ho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