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文评述生活杂感教师之家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作者: 郭国酬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22:56 被阅读128次

    不知从何时起,“上课讲解一篇课文,整个过程就是写作一篇文章”,这一观点就藏在脑海中。甚至做了尝试,将李清照《醉花阴》的上课思路,写作成《女儿香,女儿心,女儿情怀,女儿词——从<醉花阴>看李清照的婉约词》一文。并希望能够继续将这种实践继续下去。而这种实践的心理源头,则在与陈飞燕老师交流上课思路后的反思。陈老师认为:上一节课,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问题导向很明确:教师要明确,学生也应该明确。基于这一基本观点,陈老师的课往往像歌,有一个中心线条,但辐射各种信息。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今日,有幸再次学习陈老师的课。课名《故都的秋》。因此,再次乘着歌声的翅膀,领略陈老师的上课艺术和文章的精妙之处。那么,今天陈老师的课是什么样的歌呢?

    首先,这堂课是一首慢歌。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慢歌,节奏舒缓,但绵延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陈老师,从容地安排了“情境导入——目标提出——问题提出——名师范读——小组讨论——中心概括——对比研究——赋诗作结”等环节,逻辑链通畅,以“如今秋日,寒意渐生。作者说道,南方秋日,半开半醉”为始,以“作者写道,北方秋日,视听触觉,见清、静、悲凉”为尾。最终引发学生对如今时令的联想和思考。为何作者要说最后一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果说南国的球是“半开半醉”,那“北国的秋”具体是如何“全开全醉”?如此悲凉的秋为何能够得到作者的喜爱?陈老师未曾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也未曾将所有问题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她抓住“散文情感——作者情感”这一条主线,连缀课堂内容,却把无数相关问题留给学生体悟。这不是偷懒,而是“创设与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得以体现。

    其次,这堂课是一首情歌。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情歌,情绪流动,如流水越过山林,穿过乡镇,不图感染别人别物,却在不经意间让人为这水而感叹而变化。陈飞燕老师的这堂课,本身就是以情感为线索,串联课堂内容。而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是用情感在沟通“教师——学生”、“课本本身内容——学生学习内容”。陈老师在导入部分,对当下时令的描述;在结束部分,对学生们于秋日保健的嘱咐表现了情感输出。陈老师在讲解内容时,并未彻底预设问题答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基础上,稍微拔高,让学生更好理解。陈老师在备课时,未曾选择网络、教辅中已然成熟的教学结构和重点作为自己上课的结构重点,而是要求自己求新求变。这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负责。不重复、不妥协、不敷衍、不放弃。此为大爱,何其美哉?

    再次,这堂课是一首悲歌。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如果说这堂课是一首情歌,是因为整个授课过程都满含着陈老师的浓烈情感;那么,说这趟课是一首悲歌,则是想要表达陈老师透过文本,为学生传递的精神理念。在比较研究阶段,陈老师特意撰写了一篇打油诗,刻意求拙,勾连文中意象,如小院、茶香、牵牛、秋槐树等,形成诸如“小院清晨日色明,牵牛朵朵次第开”等句子。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受作者郁达夫内心的悲情。对比,才能发现高低起伏。对比,才能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

    但陈老师的重点还不在此,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那样,悲剧洗涤人的心灵,让人心更加纯粹。弗洛伊德的“净化理论”也有类似描述。陈老师谈悲情,谈郁达夫的悲情,并非希望学生随作者一起陷入悲伤,而是超脱出来。她在后面整理文章脉络和情感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家国之思很悲情,但生命之味却不仅仅是悲情。而应该是“彷如春草,必将逝去;但经年轮,必将新生。”于悲情中看到温情,于悲歌中看到欢歌。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层地表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沉溺于悲情,而是升华悲情。

    最后,这堂课是一首民谣。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民谣的着力点在远方,但抒发的都是比较私人的情感。或许这种情感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但最初的萌动,必然是自我心中情绪和意念的勃发。我的课堂我做主,看似简单的话,却并不能做到。所谓集体备课下的统一模式,纵然加入自身的理解,却难免削足适履。陈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称其为民谣,就在于她在用自己无数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线路。有些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如演讲如口号;有些老师上课幽默有趣,如相声如段子;有些老师上课旁征博引,如考据如演出。陈老师的课,形为温婉,神为坚定。一以贯之,如树生主干而发枝干,枝干旁生而必连主干。强大的逻辑线条,丰富的课堂互动,让学生永远能够知道,至少这堂课要解决什么。即使一时晃了神,找一找还是能找到回去的路。

    《故都的秋》讲解过程正是如此。不盲从所谓教辅所谓专家,不追求所谓稳重所谓成熟。结合自我经验与思考,考虑学生能力和努力,进行授课。这是陈老师自我思考的模式,也是她上课的模式。当各种所谓模式满天飞时,陈老师能够始终坚持明确、使用、钻研、完善自己的模式,这是我辈人当思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有效展示自己、传达自己意念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盲目追求所谓“先进模式”,有时可能最后成为了后进。以自己的模式为基本模型,以别人的优秀模式为参考,继续“明确、使用、钻研、完善”的循环。

    慢歌,慢慢唱,慢慢听,曲尽意不尽。

    情歌,心萌发,全心意,师生共成长。

    悲歌,悲中苦,苦尽甘,着眼新天地。

    民谣,自在唱,自我歌,课堂写寸心。

    海涅作词,门德尔松作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确是好歌。听陈老师一堂课,亦彷如乘着歌声的翅膀,去领略课堂美好、教学美好、文章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e7bf8678828:看了你的文章,仿佛置身课堂,仿佛听到那一曲曲歌声,请问你那里有这位老师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设计吗?或是你的听课记录都可以,好想深入地走进课堂看看。:smile::smile:
        4e7bf8678828:@郭国酬 您能帮我找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吗?上完那次公开课之后,现在真的很困惑,感觉很迷茫。
        4e7bf8678828:@郭国酬 最近刚上了一节《故都的秋》公开课,但上下来争议很大,很喜欢你记录的这节课,所以好想看一下陈老师具体是怎么处理的。
        郭国酬:是有听课记录,但是不知道放哪儿去了。而且写得太个人,给你也看不清楚。不好意思。

      本文标题: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陈飞燕老师讲解《故都的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z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