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了个大早,心情很不错。
上午没啥安排的情况下,7点15分就自然醒了,
马上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段时间来,接触了不少人和事,很多都是自己之前的认知之外的。
我不止一次感慨:人还可以以这种方式活着,真棒!
特别是看了《轻创业》一书,让我的事业目标更加明确。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思维是有圈层限制的,
在圈子里时,我们永远看不到圈外的可能性,尽管圈内的生活早已让你倦怠,
你会想着: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子吧,
痛并快乐着,没有惊喜,没有童话,人总要认清现实,
然后你低下头,弓起背,继续做新时代的老黄牛。
思维圈层,就是你的紧箍咒,
它让你想不到,不敢想,
想都不去想,自然也做不到,
所以那些人生赢家,对你而言只能远远仰望,不能逐步触达。
跳出思维的圈圈,从来不是一件正常而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时候是你一直挑战自己思维极限的结果,
而有时候,仅仅是走了狗屎运,
比如14年的我...
当时,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老板号称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
有一次采访客户的集团董事长,老板让我跟着,去做记录,
对方军人出身,后来任国企高层,50岁出来创业,公司年产值150亿,
我为了偷懒,悄悄的录音,以方便校正记录,
这就是我说的狗屎运。
一个半小时的录音,我现在还留着,后来听了不下50次。
有一句话我现在都印象深刻:我们要做一个有城府的公司。
我当时不懂,现在算是半懂。
什么是有城府? 有里有面儿,有内有外,业务有纵深,就像一座冰山,外部能看到的,永远是一个角落,这样才不容易被人轻易的模仿,挤压,击破。
这是一个操盘百亿的企业家的思考,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我的老板在想着如何展示自己的专业实力,拿下单子,
我在想着如何表现出自己是可造之才,尽快升职项目经理......
人一旦跳出了思维的圈子,就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想想,这是我后来职业生涯上痛苦的主要根源。
后来我每到一家公司,我就暗暗观察其老板,研究他们的行事作风,思维模式。
研究多了,发现了一个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
每个公司,都存在着一个鸿沟,老板在这边,其他人在那边。
- 社交圈子:老板们游艇会所红酒,谈合作,其他人火锅撸串,吐槽工作;
- 创造价值:老板创造了公司和平台,其他人在平台上发挥其价值;
- 公司收益:老板把80%收入囊中,剩下的人去瓜分20%;
- 工作时间:老板时间可以自由调配,剩下的人朝九晚六,一周工作六天;
- ......
我一直认为,职场和创业,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职业经理人创业,可能会有各种不适,
而创业者走入职场,更是犹如老虎走进了笼子。
更有不少职场不如意的人,出来创业才获得了认可。
看看每天的科技新闻,几乎就是在循环论证这个道理。
而最可悲的事情,
莫过于在一条没有头的路上走,
自己还知道这个事实。
这些年,职位,平台,报酬都远超当年,
也算人模狗样儿的”中产“,
但很清晰的知道,这些终究不能让我通向最终的尽头。
然而,如何启动自己的事业,又是一个难题,
这些年在互联网圈子,看到的创业套路多是整一个产品,然后去拉投资,
拉到投资就能缓一阵,
拉不到就只能关门大吉。
在我看来,这种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生意,和找死一个意思。
ofo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说一个自己见证过的人和事,
当年在北京时候的老板,
自己的公司内外交困,负债累累,工资都发不出,
这哥们通过常人难以匹敌的手腕将公司卖出去,
自己套现几百万走人,
几年后听说有做了一个新的公司,
发展很快,短短几个月间,做到了B轮融资,
原以为自此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表面的繁荣在半年后被戳破,
一夜打回原形,当年欠的是几十万,现在欠几千万...
于我而言,能够遇到《轻创业》这本书,是一种缘分,
轻资本,小规模,低风险,道出了创业的真谛。
收到书之后,用了两天把书看完,
快速规划出自己的从0到1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就是狠狠的执行+不断的修正,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愿志同道合的人,砥砺前行,不负夙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