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而知之——《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70章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去求索得来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之十九
生下来就知道世上的一切,不需要任何学习,这在今天看来十分愚昧可笑。但古人比较相信,认为世界上真有生而知之的人。人们看到孔子非常博学,似乎什么都懂,所以怀疑他是生而知之,以为他的聪明是天生的,从娘胎里出来就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对此,孔子明确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对于世上究竟有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孔子并不轻易表态,但也没有否定。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既然大家都认为世上有生而知之的人,那么不管他,就先把他归到上等人里再说。但自己不是上等人,孔子对自己作出明确表态,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者,所以只能算个次等人。孔子认为自己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才会懂得越来越多的道理。
接下来,孔子说自己“好古”,就是喜欢和爱好古代文化,或者说好古人之道,对古代圣贤的东西感兴趣。上古时期是一个长夜漫漫的时代,科技尚未萌芽,对世界的观照缺乏研究工具,无论对于客观世界还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都要靠长时期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而成。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好学必须好古,即重视学习前人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已有文化,使之成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载体,否则短短一生是很难有所收获的。古代缺乏科技,只有人文,只有古圣先贤之道。所以必须立志向圣贤学习,将古人的言语,从字里行间去体认,对古人的行事,经深入剖析去思考。似饥似渴,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从古代典籍记载的经验中汲取知识,逐渐有所知晓,不断充实自己。
最后,孔子说自己是个“敏以求之者”,意思是自己获得的知识,是勤奋努力,经过不断地上下求索而得来的。“敏”,敏捷、勤勉、勤奋,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求”,探求,求索。孔子从不故弄玄虚,神化自己,也不炫耀自己的知识才智,始终强调只有好学不倦,如饥似渴地去追求,进入到乐此不疲的愉悦状态,并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孜孜不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孔子说这些话,虽是自谦之辞,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章里,一个“之”字前后出现了两次,孔子对立志学习以及勤于探索的重要性,作了反复的强调。“非生而知之”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敏以求之”则强调必须发挥学习的能动性。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儒家学说的根基。
事实上,古代的大圣大贤,统统都不是生而知之者。想要建功立业,只有虚心好学,“敏以求之”,才能成功。例如虞舜,十分好学,他曾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过窑,又在雷泽捕过鱼,善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被赞誉为“舍己从人”。大禹同样是虚心好学,不自满,不自大,被称作“不自满假”。
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当他还是夏朝的属国首领时,曾费尽心机请来在有莘国做饭的奴隶伊尹,虚心向这位厨师请教治国之道,后来在伊尹的指导下,建立了商朝,而伊尹也成为史上第一位帝王之师。求贤若渴的周武王同样如此,他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避难的商纣王伯父箕子,恳切请教治国方略,箕子便将夏禹传下的治国必须遵循的九条大法——“洪范九畴”传给了他。箕子自己后来带着一批商朝难民,逃到了黄海边,乘坐木筏向东飘到朝鲜去了。
后世有些人把孔子加以神化和无限拔高,不是别有用心的吹捧,就是愚昧无知的起哄。当年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出使吴国时,就曾经在太宰嚭面前吹捧老师是“天纵之圣”,说上天要他生下来就成为圣人。孔子听到后却说,自己因为父母早逝,家中贫穷,缺少任何依恃,为了生存,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孔子这话说得实在太好了,苦难才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哪有什么“天纵之圣”,孔老师只不过是自强不息、负重前行罢了。
本章有一个成语:
生而知之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郑康成:言此者,劝人学。
《论语注疏》: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张栻:门人见夫子之圣,谓生而知之,不可跂及也。故夫子以是告之。使果能好古敏以求之,则圣人亦岂不可希哉?玩味辞气,其循循善诱,可谓至矣。
《论语正义》: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明,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
蔡节:夫子以生知之圣,犹曰好古而敏求者,此虽圣人之谦辞,然义理无穷,亦必学而后为知之至也。
尹氏: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论语稽》:夫子当日即有圣人之称。然时人所谓圣者,第在多闻多知、博物强识、不待师学传授而无所不知,故震惊之也。不知夫子虽生知之圣,而亦未尝不藉学以成之。其不居生知者,谦辞;其言好古敏求者,亦自明其功力之实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圣人揭己以示人也。大凡人有聪明睿智出于天然者,是谓“生知”;又有逊志时敏,期于有获者,是谓“学知”。盖生知、学知,成功皆一。生知而不加之以学,亦未能尽知之量。至于孔子,生知之圣,犹加之以学问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岂可自恃质禀而废勉强之功哉?
李炳南:圣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学,如问礼于老聃,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今世纵有生知之者,亦须勤学新事物,何况非生知之者,不学可乎?
刘宗周:观圣人好古敏求,则其发愤处正是羹墙尧舜、梦寐文周精神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孔子何独不然?生而知之者,知其性也。圣人纯乎天道,所性浑然,亦必待学而后满其分量之实,则古人其印证矣。
陈祥道:孔子之于道,非学也,非不学也。以为非学,则“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以为非不学,则“我非多学而识之,予一以贯之”。非学也,所以学人异;非不学也,所以学人同。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稽》《四书解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