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专心读书、沉迷声色、醉心游戏、钻进钱眼,本质上都一样,都属于“逐物”,不是“主一之功”,儒家从孔子的“一以贯之”,到荀子的“君子结于一”,到王阳明的“主一之功”。说的都是圣王之道、天理、良知,强调的是精神追求的始终如一,就是《尚书》所谓的“惟精惟一”,而不是意志力上的坚持不懈。所以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说的其实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绝不是仅仅指持之以恒的专注力如此肤浅。
【16】
王阳明认为,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想着存天理,这就是立志了。不是说一定要确立多么远大的目标,才是立志。日积月累,就能致良知。孟子所谓的“美大圣神”的境界,无非也是由那一个善念不断扩充而成的。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孟子·尽心下》: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把做人的境界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善、信两个境界;第二个层次有美、大、圣、神四个境界。
思想意识上追求天理就是“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努力遵循天理就是“信”,举手投足都符合天理称之为“美”,不但自己美,还能成为大家的楷模称之为“大”,不但形象高大光辉,还能教化天下,那就是圣人了,圣人发展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就是“神”的境界了。此正是王阳明所谓“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孟子说,乐正子的境界还在第一个层次,没能达到第二个层次。但是,当孟子听说鲁国要请乐正子执政的消息时,兴奋地一夜没合眼。因为只要乐正子能主导鲁国的政治,那么鲁国就可以走上合乎天理的正道了。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又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如今却王道日衰,怎么能不让孟子痛心呢?如果鲁国能够回归王道,当然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鼓励鞭策学生要坚守儒家理想信念,是这两条内容的共同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