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们为了能实现皇位的世袭传承,都常常会在临终之际托孤德高望重心腹大臣来辅佐新皇处理政务,使皇权平稳过渡。在当时能担任托孤重任的大臣无疑也都是位高权重的翘楚,譬如像周公辅成王、霍光辅昭帝、张居正辅万历帝等。而在众多的托孤案例中,尤其以蜀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丞相诸葛亮辅佐阿斗为后世传为佳话!
可以说在历史上能领先帝遗命代行小皇帝掌权朝局的人,一般在朝廷之中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说不是皇帝,但同样一言九鼎,甚至有的可以决定废除幼主。所以老皇帝为了防止顾命大臣权力过大为所欲为,都会任命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借以相互监督牵制。可是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次最失败托孤案例,千古一帝刚死,四大辅臣转身把小皇帝废杀!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文中所说的寄奴,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说的一位从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的风云人物,他就是南朝宋武皇帝刘裕(小名寄奴)。刘裕本人极具雄才大略,历史上人们也经常把他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称其为“南朝第一帝”!
作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他祖籍彭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第22世孙。虽然身为大汉皇室之后,但毕竟经过很长时间况且汉朝早已灭亡,到刘裕这家境已经十分贫寒。后来母亲因分娩后患病而去世,其父曾因家贫一度想要抛弃他,幸得好心人伸出援手,才得以长大成人。成人后的刘裕因不拘生活小节,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乡里。后来因晋朝衰败天下大乱,刘裕胸有大志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遂参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刘裕自参加北府军后,便从一个低级军官开始亲自上阵杀敌屡立战功,而且从来没有打过一场败仗。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起义军首领孙恩在会稽(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各地纷纷响应。晋廷得知此事朝野震荡,遂派大将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平叛。在镇压孙恩起义过程中,刘裕声名鹊起多次以少胜多,最终刘裕击溃孙恩迫使其投海而死。《宋书·武帝纪上》就记载:“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桓玄是大司马桓温之子,因为嫌官小位卑,弃官回到桓氏发迹之地荆州篡晋自立,改国号为楚。此时已是北府军中名将的刘裕随军出征讨伐桓玄,在这场战争中刘裕被众人推为盟主,冲锋在前指挥军队取得了胜利,成为东晋的权臣。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刘裕挟大胜之余威,又从后秦手中夺回淮北十二郡。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占据长江上游的桓谦领导的桓楚政权再次被刘裕击破,桓楚王朝余部被彻底消灭。为此刘裕也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徐州和扬州刺史,正是掌握朝政大权。
这时候东晋偏安东南一隅之地,境外有北方的强敌,境内还有许多割据势力,朝廷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刘裕执政后他先后扫除了西蜀、卢循等南方割据势力,接着亲自率军北伐,灭掉了南燕政权,收复了山东地区。后来又收复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可以说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最终在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次年刘裕就代晋称帝,他改国号为“宋”(为区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人们又称其为刘宋)。
在位期间,宋武帝刘裕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后来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清代学者夏曾佑更是盛赞他:“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国之正,功业之高,汉高而外,当推宋武。”
作为一代有为之君刘裕半生戎马,直到中年才得子,后来刘裕临终前将宋少帝刘义符托付给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大顾命辅臣。这四大辅臣都是刘裕的老班底,要文的有文的,要武的有武的!可惜这个小皇帝刘义苻好为游狎之事,服丧期间行乐,还大兴土木、滥用刑罚,朝野内外人心惶惶。刚开始群臣谏言,多次加以劝诫,可是刘义苻本性难改,变本加厉!
最终为了保护刘宋王朝,也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四大辅臣协商之后决定废除宋少帝,拥立新帝。按次序王位应该属于刘裕第二子刘义真,可是刘义真同样“无德业”。于是顾命大臣干脆把刘义符和刘义真这两位皇子都杀了,扶持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上位,即宋文帝。可以说刘裕的托孤算是史上最失败托孤案例,作为千古一帝的他刚死,四大辅臣转身把小皇帝废杀!幸好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休养生息开创了“元嘉之治”,使刘宋王朝成为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