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10|如何机智应对“排调”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2-12-05 07:12 被阅读0次

    《世说新语》中的第二十五门“排调”,内容非常丰富。

    “排调”,指戏弄、嘲笑。从五十九则小故事里,可以看出当时士人在交往中讲究机智和善于应对,语言简练有味,机变有锋,大方得体,击中要害,这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少不了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交流中,对方有善意的,有不怀好意的,也有不易捉摸其用意的,我们在应对时,就要审时度势,确定说话的角度,选择言辞,做到针对性强,又无懈可击。

    一、活跃气氛的“排调”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译文】顾长康吃甘蔗,先从蔗梢吃起。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逐渐进入美妙的境界。”

    这个事例只是亲友间为了活跃气氛,而在通话中增加一些诙谐成分。甘蔗的头部最甜,从蔗梢吃起,越吃越甜。“渐至佳境”,顾长康这一回答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碰撞“火花”的过程,所以,要多与智者和有生活阅历的人展开对话。

    二、善意玩笑的“排调”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译文】王文度和范荣期都得到简文帝邀请。范荣期年纪大而职位低,王文度年纪小而职位高。到了简文帝那里,将要进去的时候,两人轮番推让,要对方走在前面;已经推让了很久,王文度终于走在范荣期的后面。王文度于是说:“簸米扬米,秕子和糠在前面。”范荣期说:“淘米洗米,沙子和石子在后面。”

    故事中,两人因走路一前一后,于是分别借簸粮食和淘米的结果互相开玩笑。

    在职场上,按年纪大小或按职位高低,决定走路前后,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关乎职场上的智慧。不注重这些细节,有可能职业上升通道就此关闭。在此基础上,同事之间开点善意的玩笑,也未尝不可,有时还起到了感情润滑剂的作用。

    三、事关荣辱的“排调”

    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译文】尚书令诸葛恢和丞相王导两人一起争论姓氏的先后。王导说:“为什么不说葛、王,而说王、葛?”诸葛恢说:“譬如说驴马,不说马驴,驴难道胜过马吗!”

    王导所提表面上是个次序问题,实质是争族姓的高低,诸葛令如果不机警或措辞不当,就会输人一筹,而以“驴马”的次序来回击对方,就很有讽刺意味。

    爱默生说过:“你的善意需要带些锋芒。”行走人世间,需要与人善良,也需要不卑不亢。带些锋芒,会得到更多的尊敬。

    四、不怀好意的“排调”

    王、刘每不重蔡公。二人尝诣蔡,语良久,乃问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答曰:“身不如夷甫。”王、刘相目而笑曰:“公何处不如?”答曰:“夷甫无君辈客。”

    【译文】王濛、刘真长常常不尊重蔡谟。两人曾经去看望蔡谟,谈了很久,竟问蔡谟说:“您自己说说您比夷甫怎么样?”蔡漠回答说:“我不如夷甫。”王濛和刘真长相视而笑,又问:“您什么地方不如?”蔡谟回答说:“夷甫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王濛、刘真长要蔡谟评价一下自己和王夷甫的高下,借机挑起事端。蔡谟的回答看似平淡,实则词锋犀利,使王、刘二人正自以为得计时,却发现已经引火烧身,一下子处于尴尬的境地。

    当面对别人给我们挖下的言语“陷阱”时,要不急不徐,善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然,能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积累和修炼。

    五、恶意攻击的“排调”

    庾园客诣孙监,值行,见齐庄在外,尚幼,而有神意。庾试之,曰:“孙安国何在?”即答曰:“庾稚恭家。”庾大笑曰:“诸孙大盛,有儿如此!”又答曰:“未若诸庾之翼翼。”还,语人曰:“我故胜,得重唤奴父名。”

    【译文】庾园客去拜访秘书监孙盛,碰上孙盛外出,看见齐庄在外面,年纪还小,却有一股机灵气。庾园客就考验他一下,问:“孙安国在什么地方?”齐庄马上回答说:“在庾稚恭家。”庾园客大笑说:“孙氏家族非常旺盛,有这样的儿子!”齐庄又回答说:“不如庾氏家族那样洋洋翼翼。”齐庄回家告诉别人说:“实是我胜了,我能够多叫一次那奴才的父亲的名字。”

    孙放,字齐庄,是孙盛的儿子。庾园客,是庾翼的儿子。庾园客直呼齐庄父亲的名字,这是不敬的。而齐庄也针锋相对,直称庾翼,以此来报复,因有两个“翼”字,所以多叫了一次对方父亲的名字。

    古人注重避家讳,说出对方尊亲的名字,就属于故意犯讳,近乎恶意攻击了。在反击时,除了直呼对方父祖名字外,主要是讲究词藻问题,或者引用古籍、成语、典故,或者应用现成的词语,以点出对方的家讳。

    由此可见,能做到针锋相对、锋芒逼人,而又不破坏场面的和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还真是需要学问的积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10|如何机智应对“排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kb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