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易,字象,先说说“从一而终”》中提到任何版本的《易》都是经过多轮改造的结果。大多数读者都不是哲学史的专业学者,自然对董仲舒、王弼、程颐、朱熹对周易做了哪些手脚、为什么要做这些手脚不感兴趣,大家普遍关心的是《易》的原貌是否还能一见。但遗憾的是,“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增删添补”、“托古改制”原来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周公干过、孔子干过,恐怕他们之后的文人雅士也都没少干。或许按照今天的文化标准,这种行为是对文化的破坏,但事实就是事实,圣人们这么干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分:“教化”。为了教化,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你可以不同意这种观点,但不能否认华夏圣贤就是这么干的。以至于到了唐宋明清之际,你已经分不清这么干是出于教化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反倒是干这些事的人都开始自以为是圣贤了。从这个角度,我特别喜欢陆九渊先生的“六经注我”,既然所有的“教化”都分不清真假,何苦皓首穷经,只有“我”是独一无二的“真”,专注于看清楚“我是谁”,不比嚼古人的馍馍更直接。当然真假还是有区别的,被称作“圣人”的人里面也有真有假,“天下人同此心,所以事同此理”,只要专注于“发明本心”,良知自现,还是能对真假做出分辨的。本文就借《易》中的古歌,看看圣贤们一般做手脚的方式方法。
《小畜》卦古歌: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复自道,牵复。
舆说辐,夫妻反目。
有孚,血去惕出;
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既雨、既处,尚德载。
本卦爻辞也是从古歌而来,讲要下雨了,急着回家,车坏在半路上,夫妻开始互相埋怨争吵,但最后还是修好了车,赶在下雨之前到的家。周易的很多微言大义都是通过对古歌的修改、增减、抽换来实现的。这首古歌原本是琐碎的家庭生活剧,周易的作者增加了两个"有孚"(六四爻和九五爻),就增加了教化含义,"孚"字解为"诚信",古歌中平凡的世俗生活就变成了遇到困难,只要心中有诚信仁爱,关心照顾邻人,恐惧忧患就会退去,坏事就会转向好事。
但实话实说,之所以举《小畜》为例,是因为圣人在改编这首古歌的时候,实在是太生硬了,太容易就发现其中增添的痕迹。而《艮》卦的那个添改才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艮》卦古歌:仇恨之歌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
艮其趾,
艮其腓,
不拯其随,
其心不快。
艮其限,
列其夤(读yín,指背脊两侧的肉)。
薰心,
艮其身。
艮其辅,
言有序。
敦艮 。
艮,译成“恨”。全文流畅,一股怒气直冲霄汉,而到了结尾,“敦艮”二字,突然烟消云散,这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使得真好。具体解读参见《读易,品诗,观隐忍之情》、《看懂“艮”卦的卦象,认得“天命”》。而《易》中还有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贲》卦,全文都是讲各种修饰,各种美,最后“白贲”,朴素才最美。
最后,读者可能会问,既然文本都是被N次改动过的,那我们还学《易》做什么?这就是《易》最了不起的地方。“人情事理,感同身受”,只要敢于坦荡面对自己的内心,“毋自欺、必慎独”,我们眼前的《易》就能呈现出它原本的样子,这就是形象思维所难以言说的魅力。陆九渊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之人诚不余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