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的师生关系是很活泼有趣的。有傻乎乎地想在老师面前刷存在的,比如子路;有脑力过剩,非要跟老师做逻辑辩论的,比如冉有;当然还有聪明过人的会绕着法子试探老师心意的,比如子路。
这一天,在冉有的请托下,子路就问了孔子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额。。。不是这个啦,手一抖放错图片了。
子路问的问题是:老师,您怎么看伯夷叔齐?
《述而第七》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大多数人熟知的伯夷叔齐,是两个“傻子”:改朝换代了、居然喜欢旧社会,讨厌新时代,身也懒得翻,新时代的大米坚决不吃,最后活活饿死。
可能被我们很多朋友忽略的是: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太重要了。
根据史记的说法,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地“禅让”(之后的”禅让“都成了闹剧,王莽啊汉献帝啊),两兄弟互相推让王位的继承权,最后双双弃王位而去。
伯夷叔齐又是第一次明确站出来指出,武王伐纣是不义之战:“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周朝统一了天下,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之前哀叹世道的变迁:“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齐弃国而去,象征着“禅让”这个古代中国最高权力交接制度的结束,接下来两千年中国进入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他们明确反对的“以暴易暴”,伴随着商鞅、李斯的崛起,成了春秋战国以后的通例。
好,让我们回到那天,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卫国的老国王把儿子驱逐出境了,老国王的孙子当了新国王。老国王一死,被驱逐的儿子、新国王的老爸就冲回来争夺王位了。于是孔门弟子聊开了,你说,咱们老师虽然不做官,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IP,他支不支持新国王呢?
子路跑去问孔子,老师,您怎么看伯夷叔齐?
孔子说,是古代的两个大贤人啊!子路又追问,他们失去了王位,后来还饿死了,心中难道没有怨恨、后悔吗?
孔子说,革命先烈教导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哪怕为之付出生命,都是值得的。伯夷叔齐怎么会后悔呢!
子路退下了,找到冉有,说,看来咱们老师不会出来力挺新国王的。
除回答子贡的提问外,提及夷、齐二贤的言论至少还有下列三则: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微子》)
孔子称颂伯夷叔齐,其实同时就是在自我确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提倡“仁道”、反对”霸道“,成为了孔子一辈子的追求。
——————————————————————————————————————————
【论语倾谈】:用新鲜笔调、不讲鸡汤、每天就论语读论语。长期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