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随笔散文心情随笔
钱钟书 他是最毒舌的民国才子,还是最深情的丈夫,最有趣的父亲

钱钟书 他是最毒舌的民国才子,还是最深情的丈夫,最有趣的父亲

作者: 听葳尔吹牛皮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16:45 被阅读176次

他才华横溢、学贯中西,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

有人说他目中无人、恃才傲物,

有人说他狂妄自负、名不副实,

有人说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他是大名鼎鼎的钱钟书,一生没把谁放在眼里过。

他说鲁迅、讽恩师、怼江青,古往今来绝无第二个!

01

钱钟书的任何一部小说都是段子吐槽大全。

“那女人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

看他的小说或散文时,总会被他锋芒毕露、刻薄又带点幽默的吐槽逗乐,但乐完之后总隐隐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因为,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是潜在的被讥讽的对象。

如果说鲁迅骂人像医生骂人,骂得直捣痛点、一针见血;

那么钱钟书骂人就是书生骂人,骂得千回百转、触类旁通,很多冷知识文化梗深埋其中。

如果你没看出笑点,可能是因为“姿势”不够。隔段时间再看一遍,就能发现更多惊喜。

钱钟书貌似对全人类都很刻薄,《围城》自序里说:“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连他的称赞亦如此,作家韩石山曾总结出一句歇后语:钱钟书的称赞——不可当真。

对于自己,他评价“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他觉得自己只是耿直而已。

“民国第一毒舌”名不虚传。

钱钟书

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就连民国女神林徽因也没能“幸免”他笔尖上的毒辣功夫。

钱钟书、杨绛夫妇1949年后住在清华,养的一只小猫经常和邻居家的猫半夜打架。

爱宠被挠了当然心疼,钱钟书就备了根竹竿,听到猫叫,飞身起床抄上竹竿帮猫干架。

而那户养猫的邻居正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钱钟书后写下中篇小说《猫》,创作了一个喜欢在家里办沙龙、接受各种知识分子奉承讨好、在日本做过双眼皮手术的美丽女士李太太(女主角),她有个“最驯良、最不碍事”的窝囊丈夫,是一位留学归来的学者。

读者都猜想这位李太太就是暗指林徽因。

不仅如此,钱钟书在这部作品里将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钱嘲讽、吐槽了一遍。

小说《猫》是《围城》的前奏,却更犀利。

比如书中写的人物陆伯麟,就是影射周作人:“就是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儿。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象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

写说话软绵绵的曹世昌,影射的是沈从文:“虽然名满文坛,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

虽然钱老先生强调“我特此照例声明,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

可看热闹不嫌大的读者们还是发挥了百分百热情,玩起“大家来对号”的游戏,林语堂、萧乾、梁思成、徐志摩······一众纷纷“躺枪”。

至于钱钟书怎样毒舌,建议大家还是去读读他的书了解一下。

02

钱钟书敢这么口出狂言,都是因为他读的书多,腹中有岁月沉淀下来的积累,才有这些信手拈来的“金句”。

好似命中注定,他一生都钟情于书。

钱钟书在“抓周”时抓住了一本书,因此被长辈取名“钟书”。

他从小就是个书痴,入小学前,他就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在书摊上看了《说唐》之类,回家后就手舞足蹈地向弟弟们将刚看的小说“演说”一遍。

1929年,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他上清华的目的是横扫图书馆的藏书。凭着超凡的记忆里,他精通多种语言,凡是看过的书,都能信手捏来。

他有“照相机式的记忆”,看过的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不差毫厘。

他读书其实是用最笨的办法,他边读边做笔记,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书时间的两倍,这样才会牢牢记在脑子里。

他生前被称为“移动的图书馆”他到底读过多少书?

这恐怕要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如此才华横溢,而同时代的人却都怕他。因为他好讽刺,逮着谁就“黑”谁。

03

可是,这样的钱钟书偏偏被一位奇女子──杨绛给“降”住了。

到底是什么特质,让这位狂生对她如此钟情?美貌,博学,家务全能?

都不是。能和钱钟书“对等玩”的人,骨子里必然有一股与他势均力敌的聪明劲儿──杨绛正是如此。

她不止聪明,而且幽默,她懂他的毒舌,与他棋逢对手。

钱钟书和杨绛

1932年,俩人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前初次相遇便萌生爱意。一年后,他前往光华大学教书,而杨绛则留在清华继续读书。

以前,钱钟书总嫌弃天下人都没他聪明,而在杨绛面前,骄傲的大才子竟也从“熊孩子”奇迹般地变成一个乖小孩儿。

异地不能相见,他就天天给杨绛写信以解相思,还把落款写成“奏章”,说是“禀明圣上……”

书信的内容细节,旁人不得而知,只知道杨绛回信却并不多,说自己不爱写信。

钱钟书有些抱怨:“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以至于后来,他写《围城》,还念念不忘这段往事,书中的唐晓芙也不爱写信。

钱钟书创作《围城》时正值上海沦陷。他在序中写到:“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04

钱钟书最打动人的,却是他的痴气。

这份痴,集中体现在他对妻子女儿的一片痴心上。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有人说,是杨绛保全了钱钟书的“一团痴气”。

钱钟书除了文学,似乎不擅长其他东西。离开了旁人,生活自理都成困难。

1935年,杨绛陪他去英国牛津就读时,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却为她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杨绛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他们一生只有一个女儿钱瑗,小名阿圆。

杨绛怀孕时,钱钟书对她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一生只要一个,就像你这样的!”

她生了阿圆后,他喜滋滋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他执意不要第二个孩子,理由是:“我们如再生一个孩子比阿圆好,而喜欢那个孩子,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其实,是他不忍心让她再受生育之苦,每次女儿生日的时候,他总要说:“这是母难日。”

从小到大,他就是女儿最好的玩伴,杨绛总笑他们是“老鼠哥哥同年伴”。他爱带着女儿玩埋地雷的游戏,把笔啊、书啊藏在被子里,一个藏,一个找,玩得不亦乐乎。

钟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后来他写小说《百合心》里,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

这时钱瑗已经长大上心了,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很可惜的是《百合心》的书稿已完成大半,却因战乱及旅途辗转的缘故而遗失。

钱钟书曾含蓄地暗示,《百合心》若存留人间的话,不见得比《围城》逊色。

钱钟书一家三口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1997 年,60 岁的钱瑗因肺癌扩散去世,走在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前面。

那时,钱钟书已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86 岁的杨绛忍着悲痛,花了 10 天时间,才将钱瑗的病情和死讯慢慢渗透给他。

一年后,88 岁的钱钟书也离开了人世。

年轻时不懂什么叫“幽默”,以为幽默就是说笑话,要生冷不忌、大腥大辣,逗得大家狂笑。

杨绛和钱钟书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幽默,是人生多少悲欢,都不强求、不怨怼,甚至当作身外事,都付笑谈中。他们懂得彼此,才得以携手走向圆满。

去年,105岁的杨绛先生平静地回到天堂,“我们仨”才终于团聚。

他嘴欠、他损人、他狂妄,可我们就是这么爱他,因为他不仅是天才,他还是好丈夫,好父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钱钟书 他是最毒舌的民国才子,还是最深情的丈夫,最有趣的父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dw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