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山,特别是在我们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最高的地最多只能称之为坡。
在纯人力劳作的时代,到处都是丢荒的土地,没有人照顾的地方,草儿长得总是那般欢快。
村和村之间离得有些远,在能相视范围内的,也早已被树木隔绝,村子就像是在绿色的城墙里。
村外,除了近处的一些甘蔗园、木薯园、番薯园和菜园子之外,多被草木侵占了。
遍野的草地,也给孩童时的我们提供了不少乐趣。比如:捉鹌鹑。
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草地里会莫名多出很多鹌鹑窝,白天跟着大人们出来耕种的孩童,总是喜欢在草地里翻找,找寻窝的位置,好等到夜幕降临之后可以过来捕捉。
草地大致分两种,大多地方齐膝;有些带着枝干的不知名的,总能长得比人高,整片整片的,也是个捉迷藏的好去处。这样的地方,矮些的草争不到阳光,很难生长,所以也引不来鹌鹑筑窝。不过却也有其他小鸟在那细小的枝干上织了窝,很少罢了。
最烦些长着藤的草,它们总能把藤架在其他草上,然后交叉织成网。走这样的草地,脚必须抬得很高,否则很容易就被绊倒了。而鹌鹑则最喜欢把窝搭在这样的地方,它们只需要往草藤网上加些枯草,搭一半圆,再往上一坐,那一块草网也随之陷了下去,就成窝了。
白天,鹌鹑一般都在外觅食,极少呆在窝里,就算有,看着人来了,也早就逃之夭夭。所以要捕捉鹌鹑,第一步就是在白天先找到鸟窝,做好标志,等天黑后鹌鹑回巢时再过来一窝端了。
“鹰来了,鹰来了,鹰来了,……”
找寻鸟窝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从草丛里飞起的鹌鹑;飞鸟肯定是没办法对付的,但有办法让它不敢飞,那就是在追赶它的时候边跑边喊“鹰来了”。
这是从老一辈身上传下来的,至于是往上数的第几辈那就不清楚了。反正这招式村里人都会,村里年纪最大的人会,爷爷会,爸爸会,全村的孩子都会,再接着,又会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传下去。
效果确实有,最多遇到些胆大一点的多飞了几步,然后就缩回草丛,不再敢在天上招摇了。不过它肯定不会傻傻地呆在原地,早已在草网下面抄小道逃跑了。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谁靠着“鹰来了”捕捉过飞鸟,不过总是乐此不彼。
晚八点左右,黑暗笼罩了大地,就剩下月亮和星星还透着微光。这个时候可以出发了,在外面游荡了一天的鹌鹑也该回家了。
装备很简单,一把手电筒,一个网袋,一个篮子,外加每人一把木棍。
棍子是为了惊蛇用的,白天的草地在太阳的暴晒下,喜阴的蛇也不知道躲到哪去了,但晚上的草地却是蛇最喜爱的地方。
晚上的鹌鹑有些呆,完全没了白天的精明,特别是在昏黄的手电筒的光照下,直接懵了,缩成一团,这微弱的光比“鹰来了”也效多了,这时候你可以大摇大摆地过去抓它,不再有任何的反抗。
80年代农村系列——捉鹌鹑一个晚上大概能抓十只大鹌鹑,这还不算那些发了善心放过的,有刚破壳的鸟宝宝的窝里的。鹌鹑蛋就更可观了,少的一窝都能掏到四五个。
过后几天得休息了,大概过上十天八天,草地里又能长出很多鹌鹑窝。
我们没有吃鹌鹑的习惯,这是除了燕子外,落在我们手里还能存活的第二种鸟类,或许是因为享用了它们的蛋,觉得不再好意思祸害它们了,也或许是希望它们能生出更多的蛋供我们享用,毕竟这是一种少有的额外的零食。
捕捉到的鹌鹑,我们都养了起来,还特意搭了棚,修补了那些因破烂而被丢弃的鸡笼,养在鸡笼里面,免得糟了老鼠的毒手。仗着鼠多势众,有时也很是猖狂。为了给鹌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还特意在鸡笼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尽可能把鸡笼弄得像它们草地里的窝。添上吃食,加上水。
或者是受了委屈和惊吓,或者是不见了自己的蛋,或者是吃食不合胃口,或者是环境不适合,每批抓回来的鹌鹑多数没养过五天就开始无精打采,这个时候就只能把它们放了,让它们回到它们该生活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