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由韦斯·安德森执导,于2014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大牌云集,即使是最小的角色也是你所熟知的演员。《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中轴线构图法,几乎电影中的每一帧都像是一张中世纪欧洲的明信片,这就足以让观众大饱眼福。
随手截图都是整齐的“中轴线对称” 宛如中世纪油画的画面感 强烈的色彩对撞当你沉醉于影片的精妙情节、紧凑叙事以及冷幽默式的笑点时,就给这部电影贴上喜剧的标签,这未免对它太不公平了。
当你耐心看完整部影片时,你会发现影片的最后一帧定格在“受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启发”这几个字上。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和大文豪茨威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向茨威格致敬
No.1叙述式的套盒结构
导演韦斯·安德森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曾在无意中买了一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读了之后十分喜欢,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买下了茨威格的全部作品。他甚至坦言,电影中有一些灵感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小说。
影片所采用的“叙述式套盒结构”就是典型的茨威格短篇小说的处理方式——用一个故事来构筑另一个故事。这有点像我们熟知的《一千零一夜》,用一个大的故事结构来囊括其中的小故事,也可以被称作是“套娃式结构”。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中,共穿插了四层叙事、四个叙事者来讲述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第一层叙事:年老作家
影片伊始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在纪念碑前悼念《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本书作者的场景。之后镜头便切换到一位年老的作家身上。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
第二层叙事:年轻作家
年轻的作家开始详细介绍自己入住布达佩斯大饭店时的情景,包括饭店的设施,下榻的旅客等等。他被布达佩斯大饭店里一位总是沉浸在忧郁孤独氛围中的旅客所吸引。他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所有者、也是影片的第三叙述人——零·穆斯塔法。
第三层叙事:零·穆斯塔法
零·穆斯塔法恰巧看过这个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并答应给作家讲述自己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当零·穆斯塔法是个15岁的门童的时候……
第四层叙事:M·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是个绅士、严苛,力求打造一流服务并殷勤地勾引下榻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贵妇的经理。关于M·古斯塔夫的故事才是影片主要的故事线。影片是以古斯塔夫和零·穆斯塔法之间从师徒到生死之交的关系发展为显性线索,在其中穿插了二战背景,家族财产争夺,古斯塔夫盗画、被捕、越狱等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No.2战时文明,枯萎的一页历史
导演韦斯·安德森曾坦言:“电影里有两个人物依稀是茨威格本人的写照。一是汤姆·威尔金森饰演的作家,一是裘德洛饰演的年轻作家。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古斯塔夫也是以茨威格为原型的。”
“我喜欢这旧模样,迷人的破败感”
青年作家询问零·穆斯塔法:“你为什么会买下这样一所饭店?”
穆斯塔法回答说:“我喜欢这旧模样,迷人的破败感。”
战争的突如其来,将欧洲的古老文明和道德秩序在一夜之间倾覆。20世纪以来,欧洲的科技和理性得到了高度发展,可是却为人所利用,被当做是战争机器(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因此,经历战时的欧洲人都是极其迷恋故土、故人、旧制度的一批人。导演韦斯·安德森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典型的欧洲人心理,并将其投射在古斯塔夫和穆斯塔法身上。
“看到了吗?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存在,就是人性。而我们谦卑地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算了,他妈的。”
这段台词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古斯塔夫和穆斯塔夫在前往D妇人葬礼的途中,被行刑队拦下时;一次是在战争即将开始,他们坐在驶往鲁兹的列车上,同样被行刑队拦下。但不同的是,当这段台词第二次出现时,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古斯塔夫也难以一人之力来保护穆斯塔法的公民权,并最终因此而死。导演在这段故意将色调调成了黑白灰三色,这和之前明亮的画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预示着战争时期,人性不在,文明也将枯萎。
第一次:彩色调 第二次:黑白灰色调“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这是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的一段话。这是茨威格面对二战和欧洲世风日下的无奈,同时也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面对文明渐渐枯萎的无奈。
我是约克镇的疯子,和我一起疯看电影吧!欢迎交流、点赞、关注哦~看文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