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作者: 一盘努力下好的棋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20:26 被阅读0次

       

        中医有很多别称,古代有“岐黄”、“杏林”等称呼,宋代以后人们又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

        “大夫”、“郎中”本义指官名,为何用来称呼医生呢? “大夫”,中国古代官职名,始于西周。当时朝中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能够世袭且有自己的封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级别稍低的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最初为皇帝随从的官员。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主要担任保卫、建议等职能。隋唐以后,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设司,各司长官即为“郎中”。其职能与战国秦汉有很大区别。

        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可见,这两个名称本来指官职,产生时间很早。

        那什么时候开始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的呢?医生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 医生现泛指一切以行医为业的人,但最初却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朝学堂始开医科,招收学生。 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高度发展,掌管医疗事务的官员不断增多。当时,国家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定为七级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由此,人们开始把医生称为“大夫”。五代以后,官职逐渐泛滥。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

        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是地位比较高的,曾有诗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相关文章

  •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中医有很多别称,古代有“岐黄”、“杏林”等称呼,宋代以后人们又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 ...

  • 唐校长

    古人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 中医録趣<6>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把“医”与“相”并提,使人觉得医者责任重大。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 关于中医学者化的思考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 一个好中医必然是一个好学者,上医医国,下医医病。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中医...

  • 医圣祠 | 我不是药神,我是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玑,字仲景,南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少有大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年轻时曾拜名医张伯祖为师。汉灵...

  • 【南怀瑾老师】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中国文化中,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礼治,道家根据老子道理,主张无为而治。这些主...

  •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一、2次惨痛的中医印象 最初对中医的印象还停留在“非典”期间,那时候我天天高烧,除了打针,就是喝中药,如果不是爸爸...

  • 不要再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骗我来学医了

    医疗圈人常常拿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来调侃自己!调侃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中医智慧到底在哪里?你是...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取保侯审的谭秦东医生,走出看守所后如是说。 我等渣渣,为相这事儿...

  •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一.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个大概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最初版本。 这当然是切合儒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tg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