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阳)节快到了,空气里明显多出热闹的气氛,菜市场的人格外多一些,不仅鸡、鱼、肉、排骨等肉食比平时卖得快卖得多,蔬菜水果的销路也很好。商贩们的心情愉悦,买菜的人们的嘴角也含着笑意,相互交谈着自己家的乐事。
外面卖粽子的人多起来,大都将煮好的粽子用温水泡着盛放到钢精锅里,再把锅放在小煤炉上保温。煤炉旁支着一个小小的桌子,上面放着一只大碗或钵子,里面装满白糖,白糖上放一把勺子,用来给剥好的白色糯米粽均匀地撒上白糖。桌上往往铺了洁净的白布,白布上放着一把把一次性筷子,用来带走剥好的粽子。桌旁挂着一摞白色的小塑料袋,用一个扯一个。
卖粽子的大多顺带着卖煮熟的咸鸭蛋,两块钱一个,腌好的鸭蛋黄一层一层,吃起来沙沙的,流出黄色的油,是喝粥上好的下饭菜。饭量小的,一个粽子、一个咸鸭蛋再来一杯八宝或绿豆粥就是一顿早餐。
这些卖粽子和咸鸭蛋的大多不是平时做买卖的小商贩,而是市场附近的住户,家里的女主人勤劳又会包粽子,便从端午前几天开始支起小摊赚几个零花钱。
太阳略大了些,为了遮蔽阳光,她们大都打着伞,或是戴着有着大大帽檐的花布帽。还有一群人,平时在菜市场的小贩中也难觅他们的身影,他们专赶在端午的前一两天出现,他们大都皮肤黝黑、戴着草帽遮阳。他们卖着另外一样与端午有关的物品——艾草。
端午时分,艾草长成但花尚未开放,正是采摘的好时机。“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代词人陆游在端午将艾草插到自己的帽子上。
据说艾草能驱邪去疾,端午那天我们小城家家户户都会赶早在自家门口放把艾草。细心的人家,还会在各个窗台上也分别放上几枝,还可以驱蚊呢。
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端午父母都起得很早,母亲在家做早饭,父亲拿把镰刀去野外割艾草。这时的艾草已经长得很高,我们称它们为“艾蒿”。
艾蒿割回来后,母亲就喊我们起床,我和弟弟便一起找到野草生长茂密的地方,用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洗眼洗脸......
端午的艾蒿都会被细心地保存起来,夏季雨水丰沛,湿气大,将阴干的艾叶洗净煮水洗浴擦拭可以驱湿寒、祛虚火。我坐月子的最后一天,婆婆便将端午时特意留下来的艾叶煮水给我和小宝洗浴。
艾蒿生长在野外,小城里已难觅其生长的踪迹,还好用人割好了用车载来卖。大部分人家会在端午的早上出去买,也有提前一两天便开始卖的。
今年也许是天气预报说端午那天会下雨的缘故,五月初四的今天卖艾蒿的人已经很多。
大都是近郊的女人或老人,他们找到长得茂盛的艾蒿,弯下腰,用他们那惯于劳作的勤劳的双手,将带着淡淡药香的艾蒿从接近根部的地方割下来,整齐地摆放到三轮车上。
太阳刚出来,他们已经有了不少收获,看看差不多了,就蹬着破旧的三轮进入小城里,找到合适的位置停下来。
上街的人已经不少,不时有人上前询问。
“多少钱一把?”
“一块钱。”
有的人已经将艾蒿扎成一把一把的,有人来买就直接递给人家。有的边卖边抓根稻草,快速地紧紧缠几圈,扎好,再递给买主,手忙脚乱的。
很多买艾蒿的人在挑选时喜欢拿到鼻子旁边闻一闻,要是味道浓郁的就是自己心仪的,茎要是再长一些,就更好了。
卖艾蒿的人、买艾蒿的人,今天几乎满大街的人都在与艾蒿打着交道,就连那些卖菜的商贩也在嗅着艾蒿淡淡的药香。
端午,是真的要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