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兰亭叙》中的悲情

作者: 梦网中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5:29 被阅读38次
王羲之在《兰亭叙》中的悲情

  《兰亭叙》不仅书法美妙,而且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为历代人传诵。相传唐太宗爱不释手,以致《兰亭序》真迹成了他的随葬品。

  《兰亭序》全文从集会乐事引发对死生的感慨,继而产生悲情。年轻的王羲之(当时年仅三十二岁),果真会有这般消极的情绪吗?如果我们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他所发“悲情”的用心了。

  东晋穆帝时期,消极厌世的老庄学说盛行,而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遭到贬低,国人颓靡不振。王羲之见时人视仁义为土梗,国势衰微,倍感痛心。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到水边嘻游采兰,以消除不祥,称“修禊”。王義之与谢安、孙绰等名流集会于兰亭(今浙江绍兴山阴西南,曾是越王勾践种兰处),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诗酒集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这些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它写了序言,即《兰亭叙》。文中很自然地从饮酒赋诗的乐事,联想到了死之悲情,引发了关于生与死的言论。他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大意是说:人生一世短暂,虽然追求的和放弃的各人都不相同,一旦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就自得其乐,竟然忘记了衰老即将来临。曾经感到快乐的事,俯仰之间就成为了过去,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终归要完结。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哪能不悲痛啊!

  王羲之在这段话中,阐发的就是孔子的两句话:“不知老之将至”(见《论语·述而》)和“死生亦大矣”。其目的是借以抨击庄子的“齐彭殇”(见《庄子·齐物论》)和“一死生”(见《庄子·大宗师》)的观点。庄子认为,人的生命的长与短,生或死,没有什么两样。王義之在这里是说,生命有限,人生苦短;生是生,死是死,生是快乐,死是哀痛,大不一样的,怎么能说生与死是一样的呢?怎么能说长寿与短命相同呢?

  文章结尾点出“悲”字,认为对于死生这个问题,今与昔同感,后与今同悲,明确指出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是荒谬的。

  可见,《兰亭序》中的悲情,并非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是作者巧用古、今人对“人生苦短”的同感同悲,对当时盛行的老庄学说的一次抨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非恒道洪少京: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是人丢命,两者尽徒劳! 呵呵
  • 汉语飘香:真知灼见,真才实学。
    梦网中人:@汉语飘香 谢谢鼓励
  • 68b6fec4fdec:王右军的《兰亭集序》所以有大名,其一自然是书迹,无可超越的书法。其次当然不用说是文章的深度。对于人类的殊途同归的看法,更着眼于其殊。看重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传奇过程。而老庄因了消极无为,抹杀了那人类仅有的一点点星光。只嗟叹悲悼同归的不幸。初衷不错,但毕竟有点太过了!我也喜欢强调这仅有的殊途。毕竟人的途殊还是给正在生活的人以莫大的勇气,人生的探险之旅还是值得去冒险,去勇敢,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本文标题:王羲之在《兰亭叙》中的悲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q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