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唯物论

作者: 梦网中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5:32 被阅读65次
中国古代唯物论

  我国唯物论发端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透露出了朴素唯主义思想。“八卦”就是在盖天说思想的支配下,模拟天道运行构筑起来的一个世界图式,用“八卦”表示组成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震卦代表雷电,巽卦代表气流、空气,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艮卦代表高山,兑卦代表江河湖海。说明西周时期,哲人就已意识到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国语·郑语》中记载了西周末年的史伯关于“五行思想”的言论,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认为,只是同样的事物结合,产生不了新东西,土、金、木、水、火五种物质元素相结合,才可生成百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管仲、老子、荀子等都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管仲认为,天地无言意,无偏私,而应时变化,四时代谢,万物繁衍,为当政者第一个效法的对象。因而,有所谓制月令,设明堂之议。春夏秋冬,节令不一,寒暑交错,万物春荣夏茂秋收冬藏,要像天时月令那样设事施政。他在《管子·牧民》中写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语道出了人们必须先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能谈礼节和荣辱的朴素唯物主义原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提出了构成宇宙万物的“道”的概念(按现代术语说,“道”就是“功能”或“原理”)。他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是说“道”的作用产生了“一”,“一”就是“太极”即“混沌”,太极生阴阳(二),阴阳生万物。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含阴阳两方面的物质构成的。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各种具体物质概括为天(自然界),否定天的意志性与主宰地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征服自然界。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总体,万物皆从总体分出(“体,分于兼也”),由此说明天地万物不始于“无形”而始于“有形”,凡属有形必在时空之内。有形就有运动,而运动是由于力的作用。“力,形之所以奋也。”世上没有无力之物,也没有无物之力,这是物理学上的基本原理。宇宙之间,纷纭万状,都不外物质运动的形态。

  《黄帝内经》是周秦以来到西汉初年的医学总集,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它继承了先秦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气”(或阴阳二气)是产生一切物质的根源。“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就是说,阴阳二气和阴阳二气的作用,不但表现在万物中,人的生理现象也体现了阴阳二气运行的原则。《黄帝内经》还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是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结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理论,它对世界的起源作了更祥尽的说明:“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意思是说,在宇宙生成之前统称为“太昭”,即最初的开始。然后才依次形成了虚霩、道、宇宙、气。在元气之前,世界没有具体事物。元气产生后,开始向清阳和重浊两个方向分化,形成天和地。《淮南子》关于宇宙万物形成的学说,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一直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继承并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天地实体和自然界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他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界的万物有多样性,是由于禀受元气的厚薄精粗的不同,发生形体上的差别。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元气而成,他说:“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

  魏晋时期,玄学创始人王弼认为,万物是自然生灭的,不存在主宰一切的神。他说:“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去而何?”(《老子十章注》)所谓“原”、“性”指的是道。万物依据于道,就会自然地产生发育,不存在什么主宰。郭象也否认造物主的存在,他说:“请问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庄子齐物论注》)得出万物自生、独化的结论。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推到了新的阶段。他在《神灭论》中论述,人的精神现象只是物质性的身体的一种作用,形体和精神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生理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不相信人死后能变成鬼。

  隋唐时期的唯物论,没能超越王充、范缜以来的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如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唯物主义,仍属于天道自然无为的气一元论。

  宋代的罗钦顺,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气是万物之源,天地万物都是一气之所化。陈景元则传承了老庄思想,提出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理论。认为万物的生成,皆是由于“道”有体用的变化,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自然而然生化出来。从张载(1020——1077)开始,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气本体论。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太虚”是极细致的物质(气),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本体。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容形尔。”这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气的聚合、分解都是暂时的现象。张载提出哲学上的四个基本概念:天、道、性、心。认为,气有清浊,太虚是气之清者,就是“天”;“道”是有规律的意思;“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就是说,人的本质(性),是由清的气(太虚)经过气化过程(道)形成的;人的本质加上知觉作用,就产生人的心理活动。张载认为,万物的生灭成毁是气的聚散,人的生死也是气的聚散。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即太虚(气);世界的现象也只是气之聚散。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黄宗羲针对长期以来思想界关于理(精神)、气(物质)的争论明确指出:从古到今,天地之间“无非一气”。又说:“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理根于气,不能独存”。这是说,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即物质的,而精神则来源于物质,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他认为,“气自有条理”,意即物质具有自身规律性。又进而说:“气无穷尽,理无穷尽”;“物无穷尽”,“日新不已”。在他看来,物质运动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主要寄生于道家和儒家两大流派的思想之中,始终不成气候。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唯物论

    我国唯物论发端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透露出了朴素唯主义思想。“八卦”就是在盖天说思想的支配下,模拟天...

  • 中医基础(绪论二)

    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唯物论 (1)唯物生命观:对生命起源与主宰的认识,中国古代经历了“图腾”时代、神权时代,到《黄...

  • 唯物论使人成为机器

    唯物论便于让人成为机器,如果不能冲破唯物论,生活在唯物论之上,将面对一个非常悲惨的未来

  • 如何认识中医中的阴阳五行?

    如何认识中医中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

  • 风水学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而“金木...

  • 风水学中的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而“金木...

  •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关系。

    唯心论,从属于唯物论; 唯心论是更高级的唯物论。 不过,要进一步解释—— 唯心论,的确从属于唯物论,但不是“现阶段...

  • [鹿苑健康] 中医基础1

    [鹿苑健康] 中医基础(1)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

  • 唯物论

    第二章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哲学概述(起源于奴隶社会)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网友评论

  • 俞伯乐:哇哦
  • 68b6fec4fdec:诸子百家,我存书有《老子》,《荀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 孟子》等等,我认为《老子》太玄深幽博。《荀子》《管子》庞博。而《墨子》被认为朴素粗糙,可是看来影响胜过《管子》《荀子》。《孙子》我也有,这部兵家之祖,并非简单的兵书。由于思想博深,被提升为文化巨著。曾涤生认为以自己的语言写成的书有三本,《孙子》《荀子》《论衡》。可喜的是《论衡》我也有。另外,《庄子》《列子》也有。只可惜太贪,没能细硏深究。书是书,我是我。丝毫不沾连。
  • 寻源达流:你忽略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唯物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q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