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3】——仁德是礼乐的核心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0】【3·11】——孔子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2】【3·13】——祭神
-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15】——孔子主张“礼乐征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3·2 】——孔子不
-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3】——孔子的忧虑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3】——德治与法制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4】——孔子从周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6】——凡事不必苛求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8】——绘事后素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好乐呢?”
【感悟】
朱子《集注》: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钱穆《论语新解》: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它怎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恰到好处。
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如果更具体一些,这“人性心理”主要应是某种“情理结构”,即理性(理智、理解)与情感(情绪、情欲)的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亦即建筑在自然性的动物生存生理基础之上的“人化的情感”,亦即我在美学论著中所强调的“内在自然的人化”。
一、礼乐的目的是稳定秩序
过去的“礼”相当于现在的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是一种制度建设,是对人自外向内的硬约束,不管你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你都必须服从这些“礼”的规范。
乐是触动情感的,乐的目的是塑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反映人们的仁德,激发人的真善美的情感,“乐”是一种思想建设,是一种精神文明,是人自内向外的自制力。人们的仁德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会增强遵守礼仪制度的自觉性,社会就能得到稳定和繁荣。
二、力量由仁由内而发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三家那样,僭越天子之礼,滥用天子之乐,那所有的一切“礼乐”都只能是张狂。
礼乐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或起相反的作用。但无礼乐为之表达、宣传,则吾心之仁亦如被埋没的宝藏。
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
董仲舒儒学把仁说建立为天道论,把仁定位在“天心”,即“天意”。也就是善养仁德、谦让养福、慈能养寿,宽能聚财。如果再将这美好的内心与美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不仁者即使有很美的礼的形式,如果无视法律或道德,即使能使人暴富,但滋养不了福气。
理性化的情感成为儒学的主要特征。仁是人们内心幸福的道德情感和需求,如果力量由仁而发,就会多几分安稳。秋水无尘,精美至极。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果加了关注的朋友,希望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汉字活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