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稣言行看大道相通

作者: 小朱品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20:05 被阅读502次

    自接触传统文化以来,我也翻阅过西方哲学、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后来,我坚定的认为:世界上凡是“正牌宗教”所要传达的真理都是相通的,区别只是对机说法而已。

    我很小就受奶奶影响接触了基督教,可是在受洗的那一刻我却拒绝了。原因是我只想求“道”,而不想受“形式”束缚。

    因为我发现大部分“教徒”都有一种“自是而非”的习惯性心理,最夸张的是,有人不经意在伊斯兰教的教堂吐了口痰,就被认为是对“穆圣”的不恭敬而挨揍(虽然前者也有不对,但惩罚未免有点“离谱”)。

    有时候,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是崇拜,还是真的信仰。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维护自己的“主”而攻击异端,试问既然是“神”,还用的着你一个凡人去维护吗?

    有些佛教徒对道教根本不了解,就开始妄下结论,比方说:道教不究竟啊,即使长生不老也不过是个“守尸鬼”罢了,就算成了仙也还是要轮回……”为此,我前面即特别写了三篇关于“道教”的历史。

    不管你信奉什么宗教,老老实实按教义去修就好。你若成为“特蕾莎”,还用得着一个劲地鼓吹基督教有多好吗?你若成为“索达吉堪布”,还怕人家不信佛吗?还是一句话:修“什么”并不重要,修的好才是硬道理。

    修女特蕾莎

    我们不仅要破除“排他”心理,还应当消除“管制”心理。我为什么不说自己“信佛”,因为总有一帮“佛教徒”会出于“关心”,时不时地提醒你:“你可是信佛的,你可是相信因果的,你这个罪过可就大了…………”

    总是平白无故被增添很多“罪名”,而且动不动就要下“阿鼻地狱”。干脆什么教都别信,徒个清闲。我这么说只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修行人,你应该更让人感到“舒服”,而不是“恐惧”。

    修行说到底是为了修正自己,所谓的“度众生”也只是靠自身能量去“感染”。实际上,没人喜欢被“要求”,你的“建议”之所以被接纳,只有两种原因:1.他本身和你想法略同。2.你的能量比他强。

    所以,老老实实修好自己是最根本的。正如子贡在孔子面前议论别人,孔子说到:“难道你就很优秀了吗?我可没这种闲时间。”鄙人以此自省,颇多惭愧。

    六祖慧能曾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耶稣曾经也说过:“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 却忽视了自己眼中的梁木。”

    由此,我们开始进入今天所要讨论的主题:从耶稣言行看大道相通。

    耶稣讲道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这是《新约.约翰福音》中开篇的一句话。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是怎么描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位跨国界的圣人所说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道”,皆是宇宙的本原。唯一的区别在于基督教将“道”人格化,谓之“上帝”;而老子这边则视为“寂兮寥兮,无形无相”。不过皆是对机说法,所传达的真理却是一致的。接下来,我精选出耶稣的十大事迹来作以说明。

    一.落在各处的种子

    耶稣曾教导慕名而来的众人:“一个农夫在地上撒种子,有些种子落在路上,不一会儿,就被鸟儿吃光了;有些撒在浅土上,虽然很快就发了芽,然而泥土不深,无法生根,经过强烈的阳光一晒,就干枯了;还有的撒在了荆棘丛中,嫩苗无法尽情释放,没多久也被挤死了;还有些撒在了肥沃的泥土里,自然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

    讲完这个故事,耶稣接着说:“那些撒在浅土上的种子,就像有些人一听闻大道就高兴地接受了。但因为没有根基,所以不能持之以恒,一旦遭受磨难,就立刻动摇了;落在荆棘丛中的种子,就是指那些听闻大道的人,因为抵挡不住生活的忧虑和各种外界的诱惑,妨碍了真道的生长,故不能结出成熟的果实;至于那些落在沃土里的种子,就好像一个听闻大道的人,不仅明白它的真意,并能切实去践行,故终会开花结果,收获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实。”

    耶稣貌似在“翻译”老子的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难道不像吗?

    耶稣传道
    小朱感悟:闻道者多,行道者少,得道者更少。主要在于“真信切愿实修”,并且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二.布施

    耶稣走到圣殿的功德箱前坐下,四方信徒纷纷前来供养。不少富人捐赠了大量金钱,惟有一个寡妇只投下了两枚铜钱,价值不过一分钱。

    耶稣郑重地对门徒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们,这位穷寡妇比那些富人捐赠得更多。因为他们不过是把自己剩余的拿出来,而这个一贫如洗的寡妇,却把自己维持生活的全部都献上了。”

    像这类故事,在佛道儒典籍中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了凡四训》中就有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个穷女子去庙里拜佛,想要供养却苦于没钱,便将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院。方丈闻之,亲自为其回向。后来,此女子发达了,又携数千金入寺舍之,方丈却让徒弟给她作回向。女子问其由,方丈回答:“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令人代忏足矣。”

    穷寡妇捐钱
    小朱感悟: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布施虽有种种福德,而施物不在多寡,重在“施心之切”。

    三.谦虚

    耶稣曾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一同到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偏颇的犹太教徒),一个是收税官。法利赛人意得志满地祈祷着:“上帝啊!我感谢您,因为我不像那些强盗、骗子,我不通奸,也不像这位收税官贪赃枉法,我每个礼拜都禁食两次,并且奉献出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而那位收税官却远远地站着,连头也不敢抬起来,悲痛地捶着胸说:“上帝啊,求您开恩,怜悯我这个罪人!”

    耶稣接着说:“我告诉你们,得到上帝接纳的是那位收税官,而不是那个法利赛人。因为凡自高自大的,必降为卑;谦虚卑下的,必升为高。”

    这是多么熟悉而又深刻的道理,《易经》六十四卦,唯“谦”卦六爻皆吉。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到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好盈而恶谦。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尚书》言:满招损,谦受益。

    法利赛人与收税官
    小朱感悟: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可能连人类智慧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四.赤之心

    有人带着几个小孩儿来到耶稣身边,门徒却上前阻拦。耶稣搂着其中一个孩子对门徒说:“不要阻止小孩儿到我这里来,因为在上帝的国度,正是这样的人。我实话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能像孩子一样接受上帝的国,天国的门必定不能进去!

    正如孟子所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老子也特别强调要恢复“婴儿”那种状态: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耶稣与孩童
    小朱感悟:所谓“忙来忙去穷算计,算来算去算自己”。机关算尽,不如一颗平静的心灵。多一份童真,少一点较真,增一份快乐。

    五.忍辱

    耶稣如是说:“你们也信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话,我却要告诉你们,受了恶人欺负,也不要报复。如果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去给他打吧;如果还要夺取你的衣服,连整套都给他吧;如果有人强迫你陪他走一里路,那你就陪他走两里吧。”

    “要爱你们的仇敌,甚至为伤害你们的人祷告,这样你们才是天父的儿女。因为上帝使阳光照耀好人,也照耀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恶人。如果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这有什么值得嘉奖的呢?就是收税官也会这样做。如果你们只问候自己的朋友,又有什么稀奇的呢?就是不信上帝的人,也会这样做。”

    耶稣被钉死十字架前说到:“主啊!请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有没有想到弥勒菩萨那首偈词: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吐脸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省烦恼;这般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得此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子也强调要“报怨以德”,佛道二家都提倡“忍辱”。有一次,全真七子之一的谭处端在托钵行乞的过程中,忽遇一醉汉,莫名其妙地打了他一拳,门牙都打掉了几颗。旁人皆为其感到愤愤不平,劝其报官,谭处端却哈哈大笑地扬长而去。后来,师兄马丹阳称赞他“一拳消尽平生业”。

    真是切实做到了耶稣所言:“如果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去给他打吧。”这句话如果从表面理解,肯定是个“大傻冒”,懂其真义者,方可谓“大智慧”。

    耶稣被钉十字架
    小朱感悟:忍一时,不仅风平浪静,而且业消障去;退一步,何止海阔天空,又能智长慧增。

    六.行善要低调

    耶稣如是说:“你们做善事的时候不可张扬,不要故意给人看见,否则就不能得到天父的奖赏。救济穷人时,不要像那些伪君子一样,在大庭广众下自我宣传,博取美名。我实话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报偿。你们做善事,要默默地去做,右手所做的,甚至不让左手知道。这样,看透人心的天父必会奖励你们。”

    还记得达摩见梁武帝的故事吗?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回答:“毫无功德可言。”

    梁武帝着急地问到:“何出此言?”

    达摩回答:“此不过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可得如影随形之福报,却并无实际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什么是真功德?”

    达摩回答:“真正的功德来自于内在的修持,不是从外界可以求得的。”

    《朱子治家格言》中明码标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耶稣教导众人
    小朱感悟:行善乃自家之事,所谓“人性本善”,顺着本性而行,当下自得其乐。何必汲汲于福报,戚戚于得失,不仅自损善果,又徒增忧虑,岂非不智哉?

    七.正见

    一个安息日(星期天),耶稣在会堂里讲道。看见一个被邪鬼缠身十八年之久的妇人,她弯腰驼背,无法伸直。耶稣便对她说:“妇人,你的病再也不会缠住你了!”

    说完便用手按按妇人的背,她立刻挺直了腰。遂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停地感谢上帝。

    为了这件事,一帮固执的犹太教徒十分恼火,气愤地对大家说:“一个礼拜有六天可以工作,想求医就该在那六天之内,绝对不可以在安息日的!”

    耶稣回敬到:“伪君子!莫非你们在安息日不解开圈里的牲畜,带它们去喝水吗?我为这犹太妇人解开了十八年来魔鬼的捆缚,难道有错吗?”

    反对他的人听了这番话后,皆羞愧得无地自容;民众却为耶稣所行的奇妙之事而感到惊喜和高兴。

    耶稣治病

    我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也曾留下类似一个动人的故事:1921年夏,二十岁的林巧稚从厦门鼓浪屿动身,赴上海报考协和的医预科。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在考场。其他考生都无动于衷,只顾赶忙答卷,唯有林巧稚立马放下试卷跑去急救。

    结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没有考完,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但她并不后悔,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她只是做她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没想到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林巧稚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了报告后,遂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
    小朱感悟:无论出世入世,都要有正知正见。当老师是为了传道授业;当医生是为了治病救人;当官员是要为人民服务;只要做自己应该做的,即使无此“头衔”,大家难道看不出来吗?所谓“行善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柱香”。修行本是为了“自度度人”,倘若恪守“形式”,而不去救人,岂不可悲可笑?

    八.信心

    耶稣一行传道途中,看见远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便欲走上前找果子吃。到了树下,不料除了满树枝叶外,一个果子也没有。他当着门徒的面,对那棵树说:“从今以后,你不能再结果了。”

    第二天清晨,耶稣一行又经过那棵无花果树,看见它竟然连根都枯了。彼得想起昨天发生的事,情不自禁地说:“哇塞!老师,那棵昨天被您诅咒的无花果树已经枯了!”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真有信心,不但能像我一样让无花果树枯萎,即便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进海里,也必成就!”

    耶稣接着说:“所以我告诉你们,无论你们求什么,只要相信,就一定能得到!”

    多么斩钉截铁又鼓舞人心的话语,这估计是朗达拜恩的巨著《秘密》中“吸引力法则”的有力依据。

    佛家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蕅益大师甚至强调: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小朱感悟:无论你相信什么,相信佛菩萨也好,相信上帝也行,相信自己也罢;总之,只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肯定有“如愿以偿”的收获。

    九.君子忧道不忧贫

    耶稣如是开示:“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靠思虑,多活一刻呢?”

    《论语》中这类话很多,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

    耶稣凭空变化出食物让五千人吃饱
    小朱感悟:相比于《论语》中精辟的言论,耶稣所述甚至朴实的让人感觉像“废话”。而细思之,确有其深意所在。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几乎哪有被饿死的份,大都是被自己给急死、气死的,而且是被自己的“无知”给急死、气死的。有多少人说了一辈子“没钱能干啥”,还是“憋屈”地活了一辈子。人生到头,蓦然回首,怎么都是一辈子,终究是“有道”者无悔矣。

    十.天国在心中

    有人问耶稣:“上帝的国在什么时候降临呢?”

    耶稣回答:“上帝的国来临,凭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无人能说上帝的国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正如佛陀所言:一切法由心想生。何止是“上帝的国”,包括“六道轮回”,西方极乐世界等皆是我们内心的变现。

    最后的晚餐
    小朱感悟:正因为一切法由心想生,故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刻保持正念,“创造”良好的心灵环境,自然会显现良好的现实环境,六道轮回亦复如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感善道,恶感恶道,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每一次“轮回”的场景,也都是我们“自导自演”的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耶稣言行看大道相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grsftx.html